新华社11月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其中生态环境领域的内容出现了不少新提法,例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等。
《建议》提到,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南都记者关注到,该提法是首次出现。
近年来臭氧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在多地,臭氧已成为仅次于PM2.5的影响优良天数比率的重要因素。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已成为官方和学界的共识。例如,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环科院调研了解臭氧污染成因与防控研究工作情况时表示,要做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治研究,为确定“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和任务提供决策参考。
《建议》还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对于年度污染防治目标来说,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影响巨大。据悉,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年天数的4.9%,但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度却达到了16.1%。
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2.0%;重污染天数比例为1.7%,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2+26”城市、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重污染天数分别均下降超过30%,三个区域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均为近3年最好水平。
在城市黑臭水体方面,生态环境部此前介绍,2019年全国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全国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区共有黑臭水体2899个,消除86.7%。其中,36个重点城市有黑臭水体1063个,消除96.2%。
首次出现在《建议》中的表述还有,“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疗废物、废水处置引发关注。今年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设施方面短板。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独家回应南都表示,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生态环境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工作方案》(简称《方案》),下一步将配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根据《方案》的有关安排,适时启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评估、修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