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对于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来说,水污染防治无疑是全面提升环境质量的核心环节。
水污染防治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齐头并进。以2019年度为例,苏州认真实施了“水十条”等重点工程项目456项,累计投资41.46亿元,全部完成年度任务。与此同时,苏州各地还落实了太湖流域六大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全面完成14家企业淘汰或搬迁、21家重点行业企业和32家工业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任务;吴江、吴中两区还完成了4.5万亩太湖围网清拆工作,整治了太湖沿岸3公里范围内池塘面积7.78万亩;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三地还将入江直排口从16个削减至10个,每年减少直排长江污水约600万吨等。
这种大刀阔斧式的水污染防治,在相城区表现得最为典型。为牢牢守护阳澄湖生态底线,在连续开展两轮阳澄湖生态优化提升行动的基础上,2017年以来,相城区又相继关停淘汰了化工、印染、电镀(线路板)、金属表面处理等重污染企业近200余家,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12709家,清理村级工业区64个。如今,相城全区每天减少工业废水排放约5万吨,和2016年相比减少近三分之二,极大降低了阳澄湖湖体污染负荷。
苏州的水环境质量为“十三五”以来最好;苏州提前实现全市城乡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这是大自然对苏州水污染防治攻坚做出的积极回应。不过,就水污染防治本身而言,工作远未结束,如何巩固提升已经取得的成果,才是接下来的重头戏。与此相对应的就是下足绣花功夫了。
继“一河一策”之后,今年苏州又提出了“一断面一方案”工作办法,从其要求、标准来看,应当就是绣花功夫:针对不同断面的污染因子情况,对症下药,采取和落实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从而提高治理成效。
水污染防治需要监测数据说话,断面水质状况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地方的水污染防治水平。苏州纳入江苏省“十三五”水环境质量目标考核的50个地表水断面中,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占86.0%,无劣Ⅴ类断面。在常人眼中,考核结果无非是“达标”“不达标”两种。其实,对专业人士而言,每个断面所承受的污染压力各不相同,有的是溶解氧,有的是氨氮,有的是生化需氧量、氨氮;可能是单一的污染因子,也可能是多种污染因子。因此,如果不是对症下药,就很难收到治理成效。
下足绣花功夫才能提高水污染防治成效。根据“一断面一方案”,苏州对浒关上游、轻化仓库、瓜泾口北断面,打出了90条支流支浜全面整治、241个排放口进行监测溯源、关联乡镇、街道污水管网进行排查等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