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立体推进水污染防治,完善“治水”机制、绘制“治水”地图、抬高“治水”目标,把污水“治、收、输、排”具体化为一个一个治理项目,“清单式”推动问题销号,辖区内所有国省考断面全部为Ⅴ类水质以上。
据悉,其中大浦河大浦闸、大浦河调尾公路桥断面均达到IV类水。5个列入连云港市高质发展考核的支流河道和入海排口(开泰河、大浦副河、墅港河、引水河、青口盐场中心河)均达到IV类水,序时进度及环境指标均超过年度考核要求,真正实现了区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
全流程防控
源头抓企业污染管控。检查重点排水企业70余家,封堵奥神新材料、神鹰自行车等企业不规范排口20余个,对存在污水排放问题的企业责令整改17家,关停取缔涉水“小散乱污”企业8家,实施行政处罚金额44万元;按“雨水明渠排放、污水专管输送”标准,督促区内17家重点排水企业、41家一般排水企业实施了厂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过程抓基础设施完善。推动开展新一轮雨污管网调查,排查市政管网长度130余公里,发现并修复雨污串流点位9处,推进新建昌圩湖西片区、神泉路两侧等污水截流整治工程5项,安装排口截流提升装置5套。对已上报完成的19个村居污水管网进行专业评估,推动新建村居污水管道58公里、分布式污水处理站2座。末端抓河道排口整治。将全区河道划分为5个流域,对总长约80公里的20条区级以上河道(支流)开展专项排查,对排查发现的302个河道排口逐一定位、登记、编号,在图上进行标注。共梳理问题排口33个,对问题排口开展水质监测及溯源调查,制订“一口一策”方案并推进整改。
全要素防控
强化水系连通、生态补水。为打通开泰河、程圩河、曹圩河等“断头河”,引入清水、疏浚活水,定期开展生态补水,结合城区防汛工作,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投入资金1.5亿元,分3年实施“345”工程,即:新开挖河道3条(总长9.4公里);新建节制闸4座;疏通整治河道5条(总长36公里)。目前,总长11公里的开泰河清淤疏浚工程已完工,运盐河连通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强化监测监控、预警处置。“技防+人防”提升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对区内19条河流共35个断面每月1次取样监测,督促29家重点企业安装了污水在线监控设施,开展涉水企业常态化监督性监测等,及时掌握河道水质及企业达标排放情况。制定并实施《开发区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工作预案》,针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按规范流程实施应急响应,快速开展现场应急处置,防止污染扩大。强化工程治理,确保成效。排定区级投资“治水”工程15项,督促连云港碱厂、宇田药业等9家企业制订了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计划,总投资2.15亿元。由区“水治办”分类进行推进,按“一图一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调度、统筹协调、会办督办,确保工程项目尽快完成并尽早发挥作用。
全天候防控
“白+黑”巡查。区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各安排2人,分两个小组不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及夜查工作,街道按河长制“副河长单位”工作职责进行巡查,巡查内容包括污水排放单位、雨污管网、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污水排口、河道水质等,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雨+晴”抽查。为防止污水排放企业利用雨天“浑水摸鱼”偷排,重点在下雨天临时抽检雨水排口,晴好天特别关注无故冒水点,确保形成督促守法态势、消除漏点机制;“常+休”轮查。正常工作日期间,区河长办、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常态化联合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或交办。休息日期间,对重点在产排水企业采取“双随机”检查,区住建局安排市政管养单位开展河道排口巡查,确保监管无死角、排查无盲点。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防控,聚焦问题、部门联动、精准发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环境逐步构筑,决战决胜“碧水保卫战”初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