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结合自然条件和开封人文特色,我市在西北湖湿地公园的绿地建设中,设置多种形式的休憩活动空间,林荫道、文化广场、树阵广场、亭廊设施、旱溪花境等,满足市民休闲、娱乐、赏景、健身的需求。“远处的柏油路上水汪汪的,这里的路面没有积水。雨水落到上面,很快就消失了。”走在透水砖铺就的小径上,带家人在此游玩的市民宋鑫惊喜不已。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是指改变过去传统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种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海绵城市是在城市水环境日益严峻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被提出的,追求城市“人水和谐”。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化开始较早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进行了很多年,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美国通过“最佳实践管理措施”来强调非工程的生态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德国降低排污量;日本通过对于雨水的调蓄和利用,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以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海绵城市。
在西北湖湿地公园的一角,绿色外表下的开封市海绵城市规划展示馆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开封市海绵城市规划展示馆本身就是一座海绵型建筑,建筑面积890平方米,展馆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外立面及屋顶采用全立体绿化覆盖。馆内通过交互式的展陈体验,多角度模拟展示海绵城市及雨洪管理的理念,向市民展示世界的、中国的、开封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及新成果。这座为向广大市民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知识而配建的展示馆,已成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赏景的好去处,时刻传播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与知识。
记者走进馆内,看到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示板、一个个模拟真实情况的展示台生动地讲述着我市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历程和未来发展方向。近年,我市专门出台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通过了省有关部门的评审。按照我市“一心、一核、一带、三片、三廊”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规划区域面积54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到2020年规划用地面积142平方公里,计划把我市建设成平原地区“河、湖、林、田、城”和谐共生的北方水城。根据规划,2016年以来,我市实施建设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
在市海绵城市规划展示馆演示厅的巨大沙盘上,一场模拟降雨的实验,清楚地展现了雨水被“全程循环利用”的过程。当工作人员打开控制开关,一排水龙头哗哗地流出水来,可是水落在透水砖上并没有形成径流,而是直接渗到了砖下。演示内容分为机动车道雨水收集系统、人行道雨水收集系统、公园绿地雨水收集系统。这三个系统分别通过雨水收集沟、渗渠、雨水花园,将多余的雨水收集后通过硅砂过滤池存储、净化,净化后的水可再利用。形象地说,海绵城市建设好比冰山群,市民看见的透水砖、生态绿植部分其实占比很小。庞大的海绵系统隐匿在地下,多重体系衔接,对短时间内的强降雨起到缓冲作用。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对生态的补偿和对自然的回归,是以城市为载体,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要手段,以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人地关系和谐、城市品位提升等为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本身具有生态为本、自然循环的环保性。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出发,最终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既可以减少城市的水污染治理费用,也能减轻建设排水管网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开封市虽有“北方水城”之称,但是道路排水不畅也使得往年夏秋季节,城内面临严峻的内涝问题。海绵城市是对以往城市建设模式的反思,是城市发展在新形势下的转变。开封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扭转“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不利现状,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破坏、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落实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发展理念,促进人水和谐共生,打造特色突出的“北方水城”。
“海绵”实践
重塑城市格局
2012年,我国首次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海绵城市作出了重要指示。2017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同年,我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在河南,2016年5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推进措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还与省农发行、国开行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政策性金融支持黑臭水体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意见》,组织编制了《河南省海绵型绿地建设技术指南》和《河南省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技术标准》,并会同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对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评估,将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纳入《河南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三年行动计划》协同推进。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我市出台了《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要求,全市各县区要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各新建单位和小区要全面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老城区要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公园绿地建设、道路改造等,积极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促进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升、径流污染有效消减、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有效改善,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效果。各县区要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建设计划,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制度和项目库,统筹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将8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各县城建成区1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县城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根据《方案》,我市着力推进海绵型生态水系建设、海绵型绿地系统建设、海绵型道路广场建设、海绵型小区单位建设和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为此,我市严格落实蓝线管理规定,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科学制定城市水系保护与改造方案,确保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我市将构建海绵型绿地系统作为巩固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将绿网、水网、路网有机融合,统筹做好竖向设计工作,在满足景观、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兼顾雨水调蓄、净化等生态功能,尽可能为周边区域提供雨水滞留、缓释空间。我市还转变道路和广场建设的排水方式,变快速汇水为分散就地吸纳,提高城市道路和广场对雨水的渗、滞、蓄能力。在推进海绵型小区单位建设中,我市统筹城市建筑和小区的屋面、广场、道路、绿地、水系及排水系统之间的衔接,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我市划定的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三大街以东,西城墙以西,大梁路以北,东京大道、复兴大道以南,总面积约18.7平方公里。该区域包含新老城区,范围内有西湖、黄汴河、利汴河、涧水河、环城墙公园等湖泊和绿地,建设项目具有示范性,投资风险可控,与市民生活结合度、古城风貌融合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示范效果。
2018年10月,我市入选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截至目前,已先后完成了宋都水系一期和二期、西北湖湿地、“一渠六河”、涧水河等17个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连通古城水系,将城区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海绵体”。
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块块下沉绿地……开封打破了过去将雨水与大地隔离的水泥铺装,换上了一层新的“肌肤”,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城市。绿化带花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湿地绿草如茵,从城市主干道到街头巷尾,从居民社区到公园绿地,市民生活的家园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而悄然发生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