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2日傍晚,夕阳西下,三三两两的常德市民漫步穿紫河边。以前臭气熏天的穿紫河改造后成了十里绿廊,成为一众市民每天必去的休闲场所。
唐代朗州司马刘禹锡《采菱行》:“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取诗中“紫菱”颜色之意,穿紫河得名。
穿紫河横穿常德市中心城区,并连通白马湖、柳叶湖,30余万居民生活在南北两岸。常德市年均降水量超过1360毫米,城市江、河、渠纵横交错,湖、塘、池星罗棋布,具有典型的南方丰水城市特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受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污染排放大等因素影响,城市雨水调蓄渗滞能力逐渐减弱,内涝问题和水体黑臭成为了“心头之患”“城市之殇”。
自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常德围绕建设南方滨水型海绵城市和“赋水善德、筑民福祉”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7大工程148个项目,基本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无内涝、水体无黑臭、热岛有缓释”,塑造了绿色发展和宜居生活相互融合的和谐格局,形成了城市提质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逐步形成。
“这片芦苇就是一个生态滤池。”在穿紫河船码头,常德市海绵办负责人张杰说,芦苇下布满了天然滤料、松散石块、渗水管、导流管等,船码头片区的雨水、路面污水混合后,经过这片生态滤池的过滤,就可达到景观水的标准,然后排入穿紫河。
如今的绿河两岸,“德国小镇”、婚庆产业园、常德河街等滨水街区纷纷拔地而起,昔日“臭水沟”,变身城市“绿腰带”。有市民告知,之前的“黑水”河畔,住户稀少,房价不过3000元。而如今这里成了宜居的家园,附近楼盘已经涨到了八、九千元每平米。这不仅提升了商业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同时恢复了城市的历史记忆,打造出专属于常德人民的“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