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水污染必须遏制污染源。2017年,天津市开始整治“散乱污”企业。“王稳庄镇这颗‘钉子’已经病入骨髓,必须坚决拔。”时任王稳庄镇党委书记张万宇说。关停取缔、搬迁改造、原地提升多管齐下,全镇356家“散乱污”企业按期整顿完毕。
在整治工业污染的同时,西青区还下力气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并实施了“退渔还湿”治理工程。“过去鱼塘养殖方式粗放,‘大引大排’,养殖尾水也成为河流的污染源之一。‘退渔还湿’不是‘一退了之’,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湿地公园,既有效净化周边水产养殖尾水,减少了入河污染物,还实现了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赵文喜说。
动真格也见了真效果。一组数据显示,天津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4年的25%,提高到了2019年的50%;劣五类水质比例从2014年的65%,下降到2019年的5%。
“近年来,天津突出控源和扩容,‘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排查、动态清零,1.6万亩水产养殖实现‘退渔还湿’,工农业生产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温武瑞说。
变废为清:精准治污下功夫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西四道湿地,水清草绿,不少市民在这里驻足游玩。
“湿地的水有一部分是由区内生产和生活的废水转化而来的。”天津港保税区城市环境管理局水务科科长孙堂旭说。
园区内的爱三(天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出口处,一排生产污水处理设备格外引人注目。“经过这个设备处理后的污水达标后可排入市政管网。”该公司人事部部长沈睿祺说。
沈睿祺坦言,过去,企业每年大约要产生350吨废水,处理成本较高。近两年,公司投入300多万元,对厂区内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了改造。
“没想到,设备运营后,污水处理费用下降了九成。”爱三(天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中谷好巳说,污水“变废为清”后,公司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污水处理达标后一部分排至环河和湿地作为补水,提升了河道水环境质量。”天津空港经济区水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静超说。
不仅如此,“保税区每年安排5000万元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对区内的生态环保提升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鼓励企业达到最好排放水平。”孙堂旭说。
60个市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完成10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近年来,天津大力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治理,实现每年约10亿吨污水“由废转清”。
这是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的西四道湿地(5月21日摄)。
严管严控:巡查排名不留情
“今年一季度,我们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在全市16个区排名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天津市津南区河湖长制事务中心主任徐德光觉得脸上很有光。
严管严控不留情面,从2018年开始,天津市制定相关政策,每月对各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排名通报和奖优罚劣,实行“靠后区”补偿“排前区”,倒逼各区各部门共同护水治水。
“每个月考一次,压力无时不在。”徐德光说,每隔几天就得到河道开展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考核的依据是监测。在严管的背后,一套科学严密的水质监测系统在24小时不停歇地发挥作用。
在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屏幕上,覆盖全市的105座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数据在实时显示,而在监测大厅外,一批监测“尖兵”也活跃在天津各水域。
2019年初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对全市152条重要河流和17座水库沿线进行了全面“体检”,为精准治污夯实了基础。
“今年是‘碧水保卫战’收官之年,但收官不意味着收兵,我们将继续保卫好一汪碧水。”赵文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