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0日下午,宝拉·维嘉诺事务所(Studio Paola Viganò)与土人设计(Turenscape)在盐田分展场展开的这场中西方语境下的城市规划对话,不仅牵涉了理论概念的碰撞,同时将“全球经验”和“在地对话”带到公共的讨论空间之中。在对谈中,实践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远比概念要丰富精彩。恰如主题“对流”所言,人能够从每个角度观察围绕着他的自然界,而“流动”的观察能带来更为开放及生动的想象。

盐田分展场讲座现场
以下为现场对话,有删减:
宝拉·维嘉诺:土人设计的项目令人印象深刻,在如此多的实践项目中,在推进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呢?能分享一下实践的经验吗?
土人设计(常贺星): 比较困难的有两方面,首先是如何将我们的理念有效地传递给甲方,相信我们是可以达到相应的生态目标。除了直接授课的方式外,我们希望通过媒体告诉公众什么是好的生态,什么是城市美学。如何能够摒弃传统的观念,相信除了观赏性的花卉,草植(如细叶芒、鼠尾草)也能形成景观,同时让大家接受生产性的景观植物其实也具有观赏性。这是一个长期理解的过程,但一旦大家接受了这个观念,在价值观上有了新的认识,就会影响后来的实践过程。
宝拉·维嘉诺:在你们展示的案例当中,更多的是关注某个地区的河流湖泊等水域,请问你们团队是否有在更广阔的地域中进行规划设计,或者制定一些与水生态相关的规范和规则。
土人设计(常贺星):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理论与经验,可以提供一种可复制、可行动的、可以为其他城市参考的实践样本。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理论与概念能写进国家级的规划指导当中。
宝拉·维嘉诺: 在工作中我们都会与相对复杂及庞大的团队合作,当中有众多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可以聊聊你们是如何在团队中推进设计规划的吗?
土人设计(佘依爽): 2020年《景观设计学》杂志将会有一期主题讨论“prototype”(原型)。这个单词最初是脱身于工业设计行业,就像从最原始的手机样品一样,主要是用于验证设计可行性和基本性能,是需要经过不断的迭代才能变成我们现在手中多功能的智能手机。景观设计也一样,需要从自己的学科出发,但在针对不同的空间及场地时,需要把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等不同角色的专业意见收集起来,形成原型,进行迭代。

《景观设计学》编辑部主任佘依爽回应策展人提问
观众及媒体提问:
Q:当我们将“对流”看作一种概念的时候,面对不同尺度的“对流”,是如何通过“对流”提高边缘地区的价值呢?
宝拉·维嘉诺:实践中最为危险的事情是具体的将某一个原则当成设计指导手册,完全复制到另个一个环境当中。“对流”是一个概念,但就以盐田为例,我们首先应该花时间在盐田走走,理解该空间的工业情况、基础设施等,再去寻找解决方法。
另外,应该从更大的格局及视野来看待盐田,理解盐田的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发展。盐田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变化,从最初真实的盐田变成港口贸易区域,经历了众多发展阶段,带着这种观念去观察盐田,才会发现更多的机会。

建筑策展人宝拉·维嘉诺(Paola Viganò)回应观众提问
Q:请问宝拉将“多孔性”与“水平性”这两个概念带进盐田的依据是什么?
宝拉·维嘉诺: 这两个概念是非常开放的,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我们朝着这样的方向进行,它将会一种理论根据。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概念或理论的对与错,而是他们能否带来一种有用的结果。“多孔”与“水平”这两个概念都是希望成为一种工具让大家理解现代的城市,现代城市的现实。盐田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分区化的城市,有着严格的功能分区,如果以“多孔”这个方式去理解盐田,未来的趋势应该模糊这些分区,打破港口的封闭性,宜居性将在全部区域出现。我们要考虑的,是多种区域、物质的关系与流动。不仅是从深圳中心区到边缘地区,包括从山到海这个剖面,物质是怎样流动的,哪些地方会产生障碍,新的设施与关系都需要被重新想象出来。所以多孔性是一个非常多尺度的概念,它可以是整体的、物质的、局部的,甚至只是一条步道与另一条步道的关系。
水平性主要关注在一个大都市里面,每一个部分承担了什么角色。盐田是深圳的一部分,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大湾区又是一个很难以界定边界的区域,因为整个的地域都是完全城市化的,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么一个广泛城市化的区域,需要怎样调试它的结构呢?以前的城市结构是中心附近有附属于它的边缘地区,但在新的大湾区的结构下,这样的逻辑是不成立的。我们需要新的组织方式,它应该是分布式的、网路式、水平的。
从1989年开始投入使用,盐田港一直向世界延展着海上贸易之路,这个区域有着面向未来的远见。如何通过全球性的城市规划案例,窥视城市结构的变迁与进化;如何恰当地借鉴在地经验,而不是单纯地复制设计模块。正如宝拉·维嘉诺所言,我们应该先清楚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地方,关注正在变化的一切。面对规划与设计,“对流”应该始终处在动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