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霞湾港排污口,水量大,无垃圾,无异味。”10月28日,环保志愿者“湘潭浪漫”在微博发出这段文字,并配发9张图片。有网友在评论中写道:见证霞湾港的改变,赞。
作为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排污口,霞湾港犹如株洲湘江水质的晴雨表。然而,它以前的形象并不美观,因污染严重,当地人称其为“牛奶河”。
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深入推进,株洲市河长办从“有名”向“有实”转变,霞湾港迎来新生。
港内清水流,岸上清水湖
11月15日,中央、省、市采访团来到清水塘老工业区,眼前的霞湾港不再是以往的不毛之河,港内水草繁盛,岸上绿植丛生,“牛奶河”早已不见踪迹,一港清水蜿蜒向前入湘江。
“企业搬迁完后,港内流的是地表水,包括雨水等。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霞湾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标排放。”石峰区副区长、河长办主任言晓军说,该区在全市第一个完成“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编制并上传,有力推动了霞湾港的治理。
霞湾港之上,清水塘老工业区随处可见土壤和水塘污染治理的项目标识,机器轰鸣作业,高楼拔地而起。株洲市发改委已批复建设清水塘城市公园,该项目将建设一个面积约14万平方米的清水湖,集公园水利和景观工程于一体。
科学系统治,清水出城去
“牛奶河”之变,是株洲市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的生动实践。
20余平方公里的清水塘老工业区,一度被标注为“湘江水质最差断面”“重金属污染危及湘江下游饮水安全”。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清水塘被列为七大重点治理区域之一。以此为契机,株洲市制订《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总体实施方案》,向污染宣战。
为了还清治理欠账,株洲市启动了霞湾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共清理出重金属污染底泥和土壤49487.61立方米,平均清淤深度1.40米,极大限度减轻排入湘江的重金属污染负荷,改善湘江水环境质量。
与此同时,株洲市“壮士断腕”,关停了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彻底切断了污染源。
言晓军介绍,目前,该区正不断加强河湖监管方法创新,积极引导智慧河湖建设工程,新增15个全功能监控设备,全面提升区域范围内“一江三港八水库”的监控能力,真正实现河湖监控全天候无死角,还清水塘本来面目。
株洲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透露,2013年以前,湘江株洲段水质在Ⅲ类标准上下徘徊,如今,湘江水质霞湾断面稳定达标,湘江霞湾段水质提升到Ⅱ类。
去年底,“水美家乡——美丽河湖”征集评选活动启动,全省评出30条(座)“美丽河湖”,湘江株洲市城区段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