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全区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近年来,静海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017年成立静海区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包括区住建委、发改委、水务局、城管委、交通局等14个成员单位,并由区住建委牵头高质量编制完成了《天津市静海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自2017年7月开始,静海区按照市住建委的统一要求,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建设条件纳入审批环节。到目前,已出具审批复函480多项。
团泊新城西区在前期整体规划中,由于提前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思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形成了生态佳、河道清、雨污分流、大雨不积水的区域环境,在全区海绵城市建设中成为示范项目。在静海第六中学的新建校区,用透水铺装组成的人行道成为全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亮点,每块透水砖上均匀分布着蜂窝煤状的颗粒间隙,雨季能避免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资源。据区住建委节能管理科科长刘向明介绍,人行道透水铺装分为4个结构层,从上到下依次是透水砖、细沙垫层、碎石垫层和灰土垫层。它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渗透,一块砖可以吸纳1公斤的水量。通过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能有效缓解城市水安全、水污染、水短缺等问题。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除了利用透水铺装人行道外,部分新建项目还利用了下凹式绿地充分利用水源,形成了与传统排水系统的相互补充,改善城市环境。
截至目前,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已基本完成静海六中、宙纬路、模范学校、天津体育学院新校区、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等近200多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