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独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治理巢湖,摆在了合肥面前。
污染在湖里,根源却在岸上,将入湖河流水质的治理作为治理巢湖新的突破口,实行“河长制”,河长由县区一把手担任,并对结果进行考核公布。
总结过去几十年治理的经验,合肥“狠”下心大手笔投入,让治理和发展“齐头并进”。
城市发展中,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便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悖,不能兼顾,但在合肥新的发展战略中,合肥市有关领导如此形容巢湖与合肥的发展: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2013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合肥治理巢湖污染的创新举动以及合肥目前正在进行治理污染、恢复生态环境的尝新与探索。
A 河长“走河”压力大
2013年3月起,包河区区委书记胡启生多了一个职位:十五里河一级“河长”。
走马上任之前,先交3000元保证金,专门用来“保证”水质,考核水质不达标没收保证金,考核达标则有奖励。
跟十五里河一样,合肥多条河流都有了“河长”,一场借鉴太湖治理的河长制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担任河长后,胡启生增加了一项工作:走河,沿着河流查看污染源。
包河区区长耿延强则担任南淝河一级“河长”,一级河长下面,还有二级河长、三级河长以及段长等。
跟胡启生一样,今年合肥走马上任的“河长”不少,合肥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的县区均有了河长乃至段长。
担任“河长”职务后,河流水质一月一通报、一月一排名,让肥西县县长胡明文觉得“河长”虽小,压力却很大。
如今流入巢湖的十几条主要河流,就有十几个“河长”天天盯着它。
B 巢湖治理过程复杂
河长制的实施,让巢湖边上的县区、乡镇一把手都倍感压力。河长制的实施,是“逼”出来的,合肥市环保局一位长期负责水环境治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巢湖生态环境治理决不能等靠要。10年到20年之后,即便等来了中央和国家的资金支持,我们将要投入的成本至少要翻一番。”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曾明确表示,目前尚无成功办法可以复制,只能靠自己主动探索新路,但是决不能等靠要,巢湖治污要主动作为,要尽量赶早。
此前根据环保部门公布的《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将巢湖污染的成因归结为以下四点: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生态系统日渐退化以及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治理巢湖几十年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仅靠环保部门远远不够;二是光治理巢湖是不行的,得先治理入湖河流;三是投入不足。
“而治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合肥市环保局副调研员仰礼信直言。
C 柘皋河水质从四类变三类
合肥的每条河流在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李菁心中,就是一串污染指标组合。今年6月份,他对记者感叹,从3月到6月份的考核中,12个断面有8个达标,4个未达标,与去年相比进步也是前所未有的。
李菁拿来对比的是另一份成绩单,2012年,合肥市纳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的断面共有12个,但仅有两个断面超过了50分,个别断面甚至拿到了0分,即意味着全年每月考核均不过关。李菁直言,这份成绩单中,“河长制”的实施功不可没,效果非常明显。其实,“河长制”并非首次在合肥出现,早在2009年,合肥市环保局就曾提出“河长制”和“一河一策”,而当时的“河长”则是由各县区环保部门一把手或相关负责人担任。
“有时仅靠环保一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李菁坦言,2013年,“河长制”从环保系统内部的做法成为全市的做法,也让这一“沉寂”了4年的制度创新真正发挥威力。
“原来河流两岸垃圾堆积成山,污染物直接渗漏到河流。”站在柘皋河入湖处附近,巢湖市环保局工会工委主任赵新昌说,实施河长制后,先后投入100多万清理河道两边垃圾,种植恢复植被,取消河面上的养殖、迷魂阵,堵塞河道两边的排污口,下游建立湿地净化水质等。
途经4个乡镇街道的柘皋河有了4个段(河段)长和1个河长,共同为柘皋河水质负责。
最近巢湖市环保局对柘皋河水质进行监测,“结果是三类水”,赵新昌说,2012年还是四类水。
现如今,合肥市环保局正在考虑入湖河流上建立安装24小时水质自动监测站,随时掌控水质变化,并可能像PM2.5一样将其公之于众,这无疑会成为“监督”河长的另一“利器”。
D 巢湖治理史上最大规模项目开工
要攻克巢湖治理这一难题,首要的便是大笔资金投入,安徽省环科所水所一位长期水质治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早在2008年,国家审计署成都特派办曾到巢湖流域进行了半年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项审计,审计报告分析了巢湖治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排在第一的就是资金投入不足。与太湖、滇池的资金投入相比,太湖计划投资是巢湖的4.5倍,滇池是巢湖计划投入的1.6倍。
2012年11月3日,作为打造“大湖名城”的顶层项目,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动工项目数量之多、资金之巨、范围之广在巢湖治理史上均属首次。
另一方面,引江济淮项目则被认为是改善巢湖水质的另一利器,合肥市环保局一位长期负责生态环境治理的人士告诉记者,“活”水是巢湖水质改善的另一条出路。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安徽省代表团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议。“引江济淮(巢)简单地说就是将我省境内的长江、巢湖、淮河沟通起来,让长江的水流入巢湖、淮河,旨在解决我省沿淮及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同时也能缓解巢湖、淮河重点水域污染。”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
理论上讲,引江济巢一年可引8亿立方米江水入巢湖,两三年即可将巢湖水换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