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技术 > “中国制造”攻克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关键技术
“中国制造”攻克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关键技术
发布日期:2009/5/20 12:11:07

 

  那是在渤海边一片茫茫滩涂上建造起来的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万吨级多效蒸发(MED)海水淡化装置。2008年12月19日,河北沧州,河北国华黄骅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现场。冬日的阳光给人带来暖意,清澈的淡水,从海水淡化装置的管道中汩汩流出。


  这是大海馈赠的礼物,拿着海水淡化生产的瓶装饮用水,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的沈胜强教授兴奋无比。他带领团队奋战不足百日,主持研发了“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项目”,提出了国产万吨级MED海水淡化装置概念设计中的工艺流程方案与设备关键设计参数。采用该科研项目成果建造成功日产淡水1.25万吨的MED海水淡化装置。经电厂核算,本装置制水成本比进口装置制水成本降低26.8%。


  沧州是严重缺水城市,黄骅电厂位于海边滩涂之上,通过筑坝填土造地,是一个没占用一寸陆地、没使用一滴淡水的电厂。电厂及黄骅港的生产、生活用水完全依赖于海水淡化。国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的研制成功,既为电厂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也标志着我国在大型MED海水淡化装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一个曾经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心愿,让他萌生梦想


  渤海之滨大连,风光旖旎。沈胜强与大海结缘,那是对生于斯长于斯永远割舍不断的故乡情 结。他爱大海,又说不清从何时开始,对咸咸的海水有了一种别样的期待。


  “海水淡化是人类追求了几百年的梦想。我们生活的地球几乎到处都是水,但可供人类生存、发展使用的淡水却少得可怜。”沈胜强说,早年也萌生过同样美好的愿望,看海便有了另一个角度:“大海虽然充满了浪漫,可在淡水缺乏的今天,它对人类并不慷慨。如果把又苦又咸的海水经过淡化能用能喝,该有多好。”


  曾经的梦想,竟成为沈胜强后来瞄准海水淡化基础与应用研究的最初动力。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场大旱,大连连续三年少雨少雪,根本就没下过一场透雨,干旱使大连生产生活用水面临紧缺。毗邻大海但淡水供应不足,让人变得焦灼不安。本已对海水淡化有浓厚兴趣,并涉猎该领域研究多年的沈胜强,这时了解到大连市正在论证引水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由长江口调水等几种淡水补充方案,以缓解淡水供应困难。


  他敏感地意识到,大海滔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连即使暂时不上海水淡化工程,但实现海水淡化,肯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造福人类的大好事。久藏内心原本还朦胧的信念,变得清晰而坚定。


  沈胜强记得一位联合国的官员曾说过,“供水不足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世界上在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的危机”。正因为如此,海水谈化成为国内外发展迅猛的技术。1975年,全世界海水淡化日产量达200万吨。1983年,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建成日产30万吨的海水淡化厂。中东盛产石油的富国,人们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海水淡化供应。


  这些资讯让他倍受鼓舞,也更加看清了自主研究开发海水淡化技术的可行性和前景。也许,对大海的美好期待,让他做了选择;抑或就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核动力装置专业,后来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自己的追求相吻合,总之,从那时开始,沈胜强就把海水淡化确定为自己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潜心投入,十年不辍。


  1997年,他到德国不来梅大学从事合作研究,与Klaus Genfhner教授联合开展海水淡化装置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短短三个月,犹如推开一扇窗户,让他眼界洞开,领略了国际海水淡化研究领域全新的天地。


  沉寂,是一种积累


  大连理工大学海水淡化开发与研究起步较早,并不断延续。当沈胜强教授带领课题组传承以往的研究成果,准备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研究时,却遇到一些误解和议论。有人劝道,建大型海水淡化厂造价太高,耗资巨大,国内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只能购买国外设备。想突破以前的研究,搞自主研发,做大做强,怕是得不偿失。


  回想当时的研究条件确实不乐观,海水淡化方向科研经费不足,也拿不到什么课题,但沈胜强丝毫没有动摇:既然海水淡化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广阔的需求,选准这一研究方向不会有错,只要肯下功夫,就有希望。他从其他科研项目中筹集资金,潜心开展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基础研究。


  面对不解,甚至冷嘲热讽,沈胜强永远忘不了钱令希先生对他的鼎力支持。一直关注大连市海水淡化工程的钱老,把沈胜强叫到家里,详细询问了情况。钱院士远见卓识,耐心点拨,鼓励沈胜强一定要脚踏实地,钻研进去。两人交谈甚欢。钱老还曾写信给时任辽宁省省长薄熙来、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大谈海水淡化的设想和建议。钱院士的激励,给了沈胜强坚持下去的勇气。时光荏苒,钱令希院士今年4月20日逝世,全校师生无比哀恸。向钱老遗体告别那天,阴雨绵绵,沈胜强教授泪水难抑,站在钱院士遗体前,他深深地三鞠躬,既表达了无限的哀思,也在内心默默向钱老表示:一定不辜负钱老生前的期望,将海水淡化事业做大做强。他非常清楚,多年前钱老对自己的鼓励,何止是精神上的!当初钱老力促学校为课题组立项,对他们后期的研究与开发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压力也是动力,他们耐得住寂寞。从2003年8月开始筹建海水淡化实验室,从理论计算、方案设计,到最后跑材料加工设备,一切自己动手。正巧,在此同时,沈胜强得知,曾与之合作的德国不来梅大学的Klaus Genfhner教授,在中东阿曼国际海水淡化研究中心做首席科学家已经退休。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淡化基地,Klaus Genfhner教授掌握着国际海水淡化研究领域的前沿信息,理论和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于是,沈教授力荐学校将Klaus Genfhner教授聘为大连理工大学的海天学者,每年来大工两个月,继续双方的合作研究。在Klaus Genfhner教授的帮助下,2005年在实验室建成了五效降膜蒸发海水淡化试验示范装置,日出淡水10吨。


  沈胜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凝聚大家心血的试验装置终于“出笼”。自此,他们陆续申请到一些省市海水淡化研究项目,边做课题边发表论文。每年发表的20多篇论文中,有三分之一与海水淡化研究有关。


  机遇,垂青有备之人


  经过多年的积淀,沈胜强在海水淡化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名气。


  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备之人。2006年底,沈胜强得到一条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信息:长期以来,大型海水淡化装置核心技术被国外少数公司所垄断。国华电力公司希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ED海水淡化装置技术,提出了万吨级MED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项目。他们与国内多家高校等单位就MED海水淡化技术开展了较长时间的合作开发,但由于一些关键技术没有解决,在海水淡化装置工艺流程、蒸馏设备关键结构设计等方面遇到了重重困难。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关键时刻。


  刻不容缓的是,等用这一大型装置的黄骅电厂二期工程工期紧迫,如果自主研发,留给技术开发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如不能按期完成,就得继续购买进口设备。该电厂一期工程已经引进两台法国海水淡化设备,单台日产万吨淡水。


  沈胜强十分明白,这是只许取胜不能打败的硬仗,但又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毫不犹豫,直奔北京,找到了北京国华电力工程公司的负责人,力陈大工的科研实力和优势,详细讲解MED海水淡化装置的技术要点。能不能做,他心里有底,但对方认不认可,还是未知数。对方提出了遇到的所有难题、苛刻的技术要求及细节、可能碰到的种种失败因素,沈胜强都一一回应,直到对方消除顾虑。凭借对MED海水淡化过程的深刻认识、丰富的理论研究经验和大量的实验研究成果,沈胜强教授终于赢得了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的信赖。


  “机会难得,这是检验我们研究成果的最佳时机,要做就一定做好,否则就不做!”沈胜强动员、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2007年2月底得到信息,时间表是倒排的。按常规此项目需要做一年,但他们只有三月、四月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是被逼上了绝路。沈胜强和团队的刘晓华、杨洛鹏等师生背水一战。在项目合同尚未签定的情况下,就开始启动编制MED海水淡化装置理论计算和概念设计软件,并陆续解决了核心技术中小温差、高敏感、饱和态、低流阻等关键技术难题。在此期间,沈胜强教授一个月连续几次跑北京与甲方沟通协商,常常是早去晚归。那些日子,近100天的时间,大伙儿都不知怎么过来的,夜以继日,披星戴月,牺牲了节假日休息。即使是五一长假,也一天没休,抓紧修改方案、考虑细节、验证数据。课题组甚至放弃了做其它科研项目的机会。刘晓华副教授、杨洛鹏博士顾不得孩子小、爱人工作忙,日夜加班,有时只能将孩子带到办公室;沈胜强的爱人那段时间因病住院,可正在攻关的紧张阶段,他根本抽不出时间陪爱人办理住院手续或陪护;所有的研究生也是全日工作,没一人叫苦。#p#分页标题#e#


  沈胜强永远相信团队精诚合作,集体无私奉献的巨大潜在能量。5月初,课题组完成了万吨级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项目研究报告初稿,此报告是围绕蒸发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热力压缩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TVC-MED海水淡化装置热力过程计算方法研究、黄骅二期万吨级TVC-MED海水淡化装置概念设计方案研究四个分课题研究的最后成果,提出了黄骅电厂二期万吨级MED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方案。


  5月18日,是个难忘的日子。沈胜强代表大连理工大学与北京国华电力工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合同》,合同签署第二天,他们就提交了研究报告,为后续工程项目的实施争取了时间。2007年7月,经专家组评审,大连理工大学完成的“万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工作达到合同要求,授予终验合格证书。


  成功,意味新的开始


  目前,经过工程建设各方的共同努力,万吨级多效蒸馏(MED)海水淡化装置运行良好,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都超过了进口设备。


  “就没想过当初如果搞砸了怎么办?”记者问。“也许,我的性格就是凡事有把握才做,这么多年,课题组所做的研究不会是白做的,正是因为有了扎实的基础,我们才敢去接这么大的项目,我的自信和胜算的把握也源于这样的基础。”谈起这些,沈胜强十分淡定。


  雄厚的实力,不倦的坚持,让他们走向了成功。国内过去所建的海水淡化装置规模都不大。大连理工大学沈胜强团队完成了国华电力委托的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国产化技术开发项目,名扬神州大地,在业内很快传开。现在慕名而来找他们洽谈技术合作的单位很多。近日,国内一些著名企业以海水淡化项目为前提,前来接洽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合作技术开发。


  沈胜强说,1992年,自己赴英国Exeter大学访问;1997年,赴德国Bremen大学合作研究;2001年,赴美国Michigan大学、Michigan州立大学访问。二十几年来,学校给他创造了这么多的深造学习机会。“是大连理工大学培养了我,为我提供了发挥才智的舞台,给了我很多机遇,才能带领课题组取得今天的成绩。海水淡化技术发展远远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科学问题需要探索,还有很多工程技术问题需要开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路上这只是开始。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沈胜强懂得感恩,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予以回报。


  沈胜强主持完成过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项目;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科技重点项目;国际合作及企业委托项目。曾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得者。


  生于海滨,大海养育了他,也成就了他的梦想;情系大海,用海水造福百姓,沈胜强不仅做到了,还做得很出色。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河湖长制带来了河湖长治!河北2023年建
提高应对极端灾害的风险意识和避险能力——
阜新市主城区雨污分流提升改造工程启动 让
湖北洪湖持续改善城镇水生态环境
安溪:统筹推进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
完善法律体系 推进城市节水
融入“海绵城市”“平急两用”兼备 临沂市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助力“海绵城市”建设
南京江北新区法治园区配套道路及环境提升工
北京市建成区海绵城市今年将达36%
热点资讯排行
1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2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3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4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5“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8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9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10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华为云携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