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鄱阳湖不具备水华发生条件
鄱阳湖不具备水华发生条件
发布日期:2009/8/13 9:59:20

近年来,我国湖泊、水库与河流部分水域频繁暴发藻类水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那么,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水质如何?是否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此问题,记者日前前往湖区调查——

采样

分析

 

  鄱阳湖纳入藻类监测试点


  为适应水资源管理与水生态保护工作的需要,水利部水文局在去年分区域试点监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藻类试点监测工作范围,今年将三峡水库、小浪底水库、太湖、巢湖等30多个水域纳入试点监测区域,我省鄱阳湖名列其中,承担监测重任的是江西省水文局。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具有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对维系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8月4日,水文部门对鄱阳湖水质的监测结果公布:鄱阳湖水质较好。这无疑让关心鄱阳湖的人们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


  鄱阳湖不具备水华发生条件


  鄱阳湖水文局水质科科长郭玉银在今年7月参与了整个监测过程。他介绍说:在对湖区常规监测点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鄱阳湖的水文特征,结合鄱阳湖水质水量动态监测情况,他们选择了代表性强、主水流区等水域设立监测点,此次共选取了棠荫、蚌湖、星子、湖口等4个监测点。


  监测结果表明,大多数调查站点可见蓝藻,但藻细胞密度比较小,其中棠荫、蚌湖、湖口3个监测点藻细胞密度分别为每升61.33万、每升50万和每升24万,远远低于密度每升100万的蓝藻发生界点,因而不具水华发生条件;星子监测点藻细胞密度超过108万每升,初具水华发生条件。郭玉银说:"监测显示鄱阳湖水质较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部分水域藻类密度较大,藻类防治工作不容乐观。"


  省水文局水质科邢久生认为,鄱阳湖的主要藻类不是蓝藻,而是微囊藻,加上鄱阳湖本身流速比较大,水中含磷少,因而整体而言不具备水华发生条件。邢久生说,鄱阳湖面积大,如果发生大面积蓝藻,不可能通过人工换水限制水华。因此,必须建立预警机制,减少鄱阳湖边的污染。而影响鄱阳湖水质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气候原因,从1998年以后,鄱阳湖的水量减少;第二是人为原因,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增加,鄱阳湖水资源的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自身优势限制藻类大量繁殖


  水文专家说,两年前,科技部重点项目"全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长江片区的野外调查,曾在鄱阳湖从湖口县至都昌县的主航道,用25号浮游生物网捞取的样品中发现大群体的蓝藻,肉眼清晰可见,群体直径0.2~0.5毫米。但由于鄱阳湖秋季水体流速快、水体浑浊,暂时未出现类似太湖等富营养化水体的蓝藻水华。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万金保教授说,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下接浩浩长江,是个季节性、吞吐型的湖泊。由于这种特性,所以鄱阳湖与其他湖泊相比水文条件不相同,水流和水质状况会好一些。近些年来,江西省政府对鄱阳湖的保护和治理非常重视,在沿湖边县(市)建设了多座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污水处理厂必须要正常运行起来。


  据郭玉银介绍,此次监测,是在鄱阳湖水温较高,流速较低,相对有利于藻类繁殖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汛期水量大,营养盐浓度相对较低,同时鄱阳湖水自身更新周期较短,也成为限制藻类大量繁殖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为保护鄱阳湖这"一湖清水",历届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护环境、控制工业污染,鄱阳湖水质基本维持在Ⅱ至Ⅲ类标准。


  今后将增加监测点


  藻类监测为鄱阳湖的水质保护增加了一项预警机制,该项工作的切实实施,为确保鄱阳湖生态健康、人水和谐提供可靠保障。郭玉银说,在监测采样过程中,一般的程序要求是取1升水样,但为了高标准完成监测任务,监测人员取了5升水样进行加密监测。这4个监测点目前只是初步探索性布设,今后还会科学增设监测点,实现全面监测湖区各重要水域。同时还要完善监测体系,培训专业人才队伍,配备高新仪器,成立水生态监测中心,监测藻类在内的水生生物,微生境结构等。结合水文相关专业知识,为江西母亲湖的生命健康科学把脉。


  新闻链接:


  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绿藻、硅藻等;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淡水中富营养化后,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淡水中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蓝藻水华的次生代谢产物MCRST能损害肝脏,具有促癌效应,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本报记者徐黎明 实习生田毅 文/图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结合城市更新加强雨污分流
实行“预防+统筹+规范+科技”管理模式,
福建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现场观摩会在福州
南阳市市政环卫服务中心通过“微改造” 提
南昌:雨污分流改造忙 全力拉满“进度条”
《宜昌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6月1日起
高质量监测数据支撑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工作
达标率连续5年100% 庄河全力保障乡镇
“体检”+“清疏” 衡水市城管局打通市区
长沙造排水“超级”装备提升城区防涝排渍能
热点资讯排行
1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2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3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4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5“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8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9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10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华为云携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