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就今年起被列入20项民心工程的“清水工程”以及进入汛期后的防汛排涝问题,采访了天津市水务局副局长陈玉恒,得知天津清水工程进展迅速。在积水片改造方面,广东路雨水泵站改造下周送电具备运行条件,汛期降雨可极大改善利民道一带的积水状况。白堤路、中山门排水管网已基本完成,泵站的土建结构正在加紧施工,预计6月底完成,并先将水泵安装完成,遇雨可使临时电源开泵排水,待工程完工后将会改善这一带的积水状况,明年会全面改变这一地区的积水问题。
清水工程投百亿 污水处理率将达90%
陈玉恒副局长介绍,目前天津境内有一级河道19条、1100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63座,处理能力265.8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
陈玉恒告诉记者,天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本世纪年均入海水量仅有4. 3亿立方米;入境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用水没有保障,全市生态环境年需水7.05亿立方米,目前只有3000万立方米生态用水。二是污水直排,特别是环城四区、两区三县污水直排现象较为严重。三是雨污混流较为普遍,环外区县城区基本为雨污合流,中心城区尚有20片合流制地区。四是污水处理厂网建设不配套,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实际收水量与处理能力差距较大。五是排水设施老化,运行管理亟须加强。
为此,天津决定利用2011年到2013年三年时间,投入近百亿元,实施清水工程,彻底解决当前水体污染、水系不畅、污水处理厂网建设不到位等水环境问题。市水务部门确立的目标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1年,环城四区2年,两区三县建成区3年河道消除黑臭、实现水清。到2013年底,全市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39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中心城区、滨海新区95%,环城4区90%,两区三县80%),运行负荷率达到80%,新增COD消减量6.07万吨。在三年内,天津综合治理河道60条段、349公里,修建截污管道503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1座,新增处理能力73万吨/日,配套管网635公里。清水工程计划总投资98.7亿元。截至6月10日,清水工程完成投资21.3亿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完成13.9亿元;中心城区及大沽排水河完成2.78亿元;区县工程完成4.6亿元。
多措施确保防汛排水 治理200余死井
由于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上防洪水,中防沥涝,下防海潮”的立体式防洪格局。进入汛期之前,市水务局全面做好市区防汛排水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市区“中小雨不积水、大雨退水快”。
排管处已启动了排水设施疏通养护、检修工作和“消除管堵”、“治理死井”专项行动,做到“管道条条通、水泵台台转、闸门座座灵”。截至目前,已疏通养护排水管道约1320公里,雨水泵站和地道泵站机组完好率达100%,污水泵站机组完好率达95%。新接收的474公里管道和34座泵站由于建设原因尚不完善,存在较多缺陷。排管处加大治理力度,通过“消除管堵”和“治理死井”行动已拆除管堵52处,治理死井200余处,并对新接收泵站进行了检修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