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综合治理的大河,治淮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自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新中国治淮已走过60年光辉历程。60年来,江苏治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报从今天起,推出“江苏淮河治理60周年回眸”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淮河是一首流淌的诗,绵延不绝,记载着两岸百姓与之难以言说的恩恩怨怨。
淮河又是一首悲伤的歌,如泣如诉,倾述着多少自然灾害和辛酸苦痛。
历史上,淮河水旱灾祸频发,罪不在山水而在治水的力度与举措。
60年来,江苏儿女奋力推进各项治淮工程建设,彻底终结了淮河水患的历史,在沿淮百姓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我们今天要做的,
是大禹以来从未做到的
#p#副标题#e#
绵延1000公里的淮河,流域面积达18.6万平方公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流域在江苏包括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总面积6.53万平方公里,人口4062万人,耕地3225千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8.4%。
省水利厅专家介绍说,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极易发生暴雨洪水,因此淮河水利发展始终对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治淮工程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周恩来同志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语重心长地告诫建设者:“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是大禹以来从未做到的。”江苏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60年来带领全省人民坚韧不拔地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治淮建设。
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告诉记者,在波澜壮阔的治淮历程中,我省先后经历了3轮建设高潮。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掀起了治淮第一轮高潮;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家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确定了治淮19项骨干工程,这是第二个高潮;2003年淮河发生大洪水后,国家加大治淮投入力度,确定了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的建设任务,这是第三个高潮。在此基础上,我省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即将打响新一轮治淮战役。
统计表明,江苏治淮工程累计投入资金已达1035亿元,开挖土石方79亿立方米,建成4630公里流域性骨干堤防,修建各类水库402座,建设282座大中型水闸、166座大中型灌排泵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省淮河流域初步建立起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工程、行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
感谢江苏,分洪工程解救了安徽几十万人民
江苏治淮的最大特色,就是遵循科学规律,构建合理的工程体系,从根子上结束水旱灾害频发的不利局面。60年来,地处淮河下游的江苏通过建设一批重要水利工程,确保淮河洪水快速下泄,入江入海。
三河闸管理处矗立着2尊铁牛,明清以来,面对淮河滔滔洪水,人们寄希望于牛马等神兽来降伏洪魔。据三河闸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与导沂整沭和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一样,三河闸是新中国第一轮治淮的代表性工程,1954年建成以来一直使用到现在,为我省淮河流域的第一闸,发挥了重要的防洪减灾作用。
“三河闸建成后就成功抵御了1954年大洪水,那年洪水跟造成我省7.7万人死亡的1931年洪水同一个数量级,如果没有三河闸等治淮工程,后果不堪设想。”水利部原部长钱正英曾评价道:“1954年抗洪最大的胜利,就是保住了里下河大堤和洪泽湖大堤。”
沿淮水一路南下,在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和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建有亚洲最大的电力排灌站——江都水利枢纽。据江都站负责人介绍,如今,江都枢纽具备了引江、排涝、航运、发电等综合功能,已经成为名扬世界的水利“巨人”。
1991年淮河大水让“苏南漂了一个钱庄,苏北漂了一个粮仓”,第二轮治淮建设随之兴起。目前这批工程已经在江苏陆续完工并发挥出巨大的效益,淮河入海水道就是其中之一。
入海水道开挖前,淮河下游洪泽湖洪水出路已经有了入江水道、分淮入沂、灌溉总渠,废黄河在情势紧急之时也可以强迫排一点。但是,使淮河洪水增加一条直接入海通道,是历代淮河儿女的夙愿和“梦想”。2003年,梦想变成现实,横贯苏北腹地直达黄海的淮河入海水道建成。建成后仅仅一个星期,入海水道就紧急投入行洪,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2007年淮河发生洪水,入海水道再次启用,最大泄洪流量达2080立方米每秒,确保洪泽湖水位控制在14米以内,安徽淮河干流和我省洪泽湖周边一个圩都没有破。那年夏天,安徽人大一位副主任专程来江苏,感谢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解救了安徽几十万人民”。
目前,淮河水系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已由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53万到1.83万立方米每秒,沂沭泗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万立方米每秒。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已达100年一遇,里下河地区除涝标准也提高到10年一遇。
再也不怕水,
苏北发展水平上来了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盱眙官滩镇戚洼村大孟组72号田广明的家。老田家屋后100米不到,是淮河入洪泽湖的湖口,离湖岸不远停泊着打渔船。自从解除水患威胁后,老田代耕了50亩地,整天围着庄稼忙,一年收入6万元。子女都在远方,家里4个老人300岁,守着洪泽湖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份宁静的背后,是党和政府治淮的坚定信念和切实行动。
省水利厅专家告诉记者,近50多年来淮河7次较大洪水都没有泛滥成灾,17次较大干旱年份,通过调引江水干旱灾情大大降低。旱涝保收的工程体系加速了沿淮农村耕作制度的改变,目前淮河水系360万亩“沤田”已全部改成稻麦两熟高产田,流域1025万亩盐碱地中已得到治理的有977万亩。与此同时,104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徐州、连云港严重缺水的局面得到大大改善。
“淮河洪泽湖以下过去只有一条入江水道,流量不到8000立方米每秒,只要淮河干流来水流量超过8000,高邮以下的归海坝必须强行扒开,洪水会从里下河地区一路淹到海边,损失惨重。”扬州水利局专家告诉记者。而现在,淮河下游的泄洪出路已经从过去的1条增加到4条,泄洪流量最高可以达到1.827万立方米每秒,流域性主要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达到50到100年一遇,泛滥成性的淮河终于得以归槽东流入江海。
统计显示,江苏淮河流域防洪效益成果卓著。从1950年到2009年,按当年价折算其防洪经济效益达5575亿元。全省淮河流域综合投入产出比为1比5.5,其中防洪达1比10.4。
由于水利条件的改善,不仅农业生产大为改观,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一举改变了落后面貌。近年来,江苏沿淮苏北各市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领跑全省。(记者:陆剑 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