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湿地的灵魂,没有水,湿地就丧失了一切调节生态和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水也是湿地公园最大的特色,是湿地公园区别于其他公园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市西部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并且由于处在泉域补给区,地下水开采限制因素较多。随着西部新城的规划的逐步实施,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需水将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保持水体的存在与清洁,怎样才能让清清碧水长绕西部城区?日前,记者采访了有关规划专家。
多水源共同补给保证用水
济西湿地公园围绕着济南市的饮用水源地 玉清湖水库,北部和东部紧邻黄河,东部紧靠南水北调干线 济平干渠,玉符河泄洪道纵穿湿地公园,位置十分显著。湿地的水量关乎公园的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及景观娱乐等多重功能,因此需要得到充分保证。
#p#副标题#e#
据介绍,湿地水面分为深水区、浅水区和季节性湿地三部分,规划水面面积943.3 公顷,扣除季节性湿地之外的常年水面面积388.0公顷。深水区设在公园东北角、玉清湖西部、沉沙池南部,水深为1.5-2米;浅水区设在玉清湖的西部和南部,水深0.9米左右;季节性湿地设立在深水区西北部,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区内,水深0-0.9米。
专家表示,季节性湿地设在玉清湖西北部的大片水面,汛期雨洪水多,则保持水面水位,非汛期降水量小,无需对其进行补水,需要补水的水面主要为常年水面。而保持常年水面,需满足其基本的景观需水、灌溉需水、生活需水及其他需水等,其中景观需水又分为基本补充水量和日常补充水量。
根据有关规划,济西湿地公园将采用多种水源共同补给,保障公园需水量。具体而言,就是以周边地表径流汇水、玉清湖水库渗漏水及济南市水质净化四厂外排中水作为日常补水主水源;以玉符河、北大沙河和腊山分洪道的洪水作为公园内季节性湿地补水及其向小清河补水的主水源;以玉清湖水库地表水、经济平干渠引南水北调长江水或东平湖水作为应急补水水源。
在具体供水时,湿地公园规划采用玉清湖水库地表水完成湿地公园一次补充,最大补水量为576.6万立方米;日常补水及灌溉用水,近期以地表径流汇集水和玉清湖水库渗漏水为主,远期综合考虑地表径流汇集水和城市中水。在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后,日常补水采用湿地范围内地表径流汇集水和玉清湖水库截渗沟中的渗漏水即可满足要求;一、二、三期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后,在上述供水基础上增加城市中水补给。总体上,通过水库渗漏水、地表径流汇集水及城市中水等三种水源的联合补给,基本能够满足湿地公园日常补水供水要求。
除此之外,湿地公园还规划利用季节性湿地的调蓄功能,实现多水源的联合调度,从而提高湿地自身、小清河源头、玉符河文山橡胶坝、北大沙河景观湖以及腊山分洪道腊山湖等水体基本生态用水的保障能力。
水体循环流动杜绝源头污染
除了水量外,济西湿地公园的水质同样关系到湿地未来的生态和景观,也是市民关心的重要方面。
据介绍,当前湿地公园总体水质尚好,其中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现状水质较好,污染较小;地表水总体环境也较好,玉清湖水库现为济南市饮用水源,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玉符河自卧虎山水库坝下至如黄河口段被确定为玉符河济南饮用水源区,水源主要用于饮用、工农业生产等,目标水质为三类水;小清河上游水质也较好,基本无工业废水污染。
专家介绍说,虽然湿地公园水质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玉符河下游地区由于黄河河床较高,在入黄河口以上3公里范围内形成倒坡,从而对上游来水有滞留作用,并逐步形成了河口湿地,水质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但形成的湿地仍存在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备等问题。而小清河下游污染比较严重,兴济河口以下随着市区各类污水的大量涌入,水质逐渐变差,变成了排污河。
此外,由于公园内部村庄的存在,湿地公园内部现有一条排涝沟道,起于玉清湖西北角罗屯庄附近,向西北方向流动,至黄河生产堤前设有怀庙排涝站,通过强排进入黄河。该沟道主要用于排涝,但附近村庄的生活污水长期无序排放并汇入其中,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超五类水标准,污染比较严重。
目前,济西湿地公园内部有大片的基本农田和普通农田,灌溉尾水造成了大量的水体污染。为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保持湿地公园水质良好状态,公园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禁止施用农药、化肥等,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普通农田对湿地水环境的破坏。
此外,湿地公园内部规划有2个集中性居民区,共7650人,按80%产污率计算,年生活污水量大约有17.9万立方米。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并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公园计划进行雨污分流制,雨水直接排放,污水经过湿地的水净化厂,经净化后进入湿地内部,形成水体的循环流动,从源头上杜绝水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