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获悉,我省旱象露头,为此,省防办日前下发《加强当前全省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安排下达抗旱资金2800万元,并把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放在首位。
10-11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22.6mm,比历年同期少23.5mm,偏少5成。全省除大同、忻州两市降水量与历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其余各市偏少3成至8成。尤其是11月份,全省基本未出现有效降水过程,旱象开始露头。
受近期降水量减少影响,全省河道来水量偏少,致使工程蓄水量下降。12月1日工程蓄水统计资料表明,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量8.5亿立方米,比上月偏少0.28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偏少0.05亿立方米。虽然8月、9月我省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多,土壤墒情较好,但10月份降水出现偏少,11月份又基本无降雨,土壤墒情开始下降,旱情呈加剧趋势。据12月1日统计,全省受旱面积548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35万亩。人畜饮水矛盾也随之发生,目前有22万人、12万头大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
针对当前旱情,省防办要求各地切实做好当前抗旱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安排下达抗旱资金2800万元,用于抗旱灌溉工程设施和人畜饮水工程的维修配套、抗旱服务组织建设等。在各地用电紧张的情况下,省防办与省经信委协调,为运城市增加抗旱灌溉用电负荷10万千瓦。
省防办工作人员介绍,按照通知要求,各地要综合考虑今冬明春枯水期来水、用水情况,科学制订用水方案,精心调度现有抗旱水源,合理调控各类水利工程,优化配置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供水安全。要采取蓄、引、提、抽等多种措施,尽最大可能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千方百计增加抗旱用水,保障城乡居民供水安全,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此外,要加快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冬麦区用水管理,当前我省处于冬浇的关键时期,为确保明年冬小麦丰收,确保全省粮食生产安全,各地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记者: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