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人水和谐的节水目标,只有让领导们感到节水对他们的前途有影响才有用;只有让老板们感到节水是最现实的利润才有用;只有让家庭主妇们感到那水哗啦啦流得她心疼才有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勇毅一席话,道出了节水工作的真谛。
最严格的制度也最激发创造力
在当前国人节水自觉程度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只有建立起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这不仅在山东、辽宁两省形成共识,同时,实践已证明了制度建设的力量和实效。
大连市属于资源型严重缺水地区。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公司科技处副处长阎雪峰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十五”期间将年生产能力从700万吨提升到1000万吨。当企业申请增加用水指标时,大连市水务局答复说,拿不出这么多水来。
定额管理,水总量控制的红线没人敢突破。在辽宁、山东两省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两省都建立了与省情相适应的节约用水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推行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用水全部实行定额管理,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和完善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制度。
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考核奖惩。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考核制度既包括对政府履行水资源管理职责情况的综合考核,也包括对用水户节水计量的监督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核定区域年度用水量和评价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及发展实绩的重要依据。突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指标和水质保护指标的,要对政府和水利部门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突破区域可用水量控制“红线”的地方行政首长,要问责。
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也最激发创造力。“为突破缺水瓶颈,满足企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大连石化把目光投向海水淡化。”据阎雪峰介绍,大连石化于2003年建成了国内石化行业第一套日产5000吨淡水的海水淡化装置。通过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项目,在原油加工量增加49%、加工深度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每吨原油耗新鲜水量从0.86吨降低到0.45吨,污水回用率达到41%,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p#副标题#e#
据介绍,辽宁省重点行业及产品的单位耗水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冶金、石化、电力、煤炭等行业逐步实现废水零排放。
最严格的制度也最利国惠民
在山东青岛胶州市胶莱镇南王疃村刘乃团的西红柿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滴滴水珠通过滴灌系统的水管小孔,渗入每一株西红柿的根部。禁不住想知道刘乃团是否怀念过去浇地时大水漫灌的那种豪迈。
刘乃团告诉记者,以前他用柴油机为1.9亩的两个大棚浇水,浇一次地每个棚仅油钱就需要30至40元。现在用电,采用滴灌技术,浇一次水仅需要电费3至4元,还省水、省人工、方便。“好处大了去了。”
发展节水农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胶莱镇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贾丰收介绍说,2009年该镇蔬菜种植收入达到4亿元,占农业收入的86%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
“建设节水型社会,观念的转变,制度的严格,政策的补充,科技的支撑,一个都不能少。比如农业,没有工程,节水是空话。”山东省滨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少青告诉记者,过去“十年九旱”的滨州市近年来在农村实施“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工程,3年来,滨州市水利建设共完成投资17.52亿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032项。发展了节水农业,构建了和谐民生。
据统计,辽宁自2005年至2009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从178立方米下降到90立方米,下降了49%,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提高到0.55;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73%提高到79%,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从62立方米降低到44立方米,提前1年完成“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30%的目标。
山东省2003年至2009年GDP年均增长10%以上,而全省水资源利用总量一直维持在220亿立方米左右,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增效不增水。
据2008年统计,山东省以占全国1.1%的水资源量,灌溉着占全国6.17%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的粮食,养育了占全国7.1%的人口,支撑了占全国10.3%的经济总量。(记者:姚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