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环境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被作为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放到中国最重要的决策舞台上进行讨论。
这些议题涉及环境信息公开、重金属污染、土壤防治法、自然保护地立法、野生动物保护等诸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关于环境的提案或议案数量占到3成左右,呈井喷之势。
这既是当下环境形势的真实再现,亦是公众民意的集中表现。进入2013年,各地的环境事故从没断过,从北京的P M2 .5爆表连连,雾霾京城等地,到山东潍坊的地下水污染,再到黄浦江上打捞上万头病死猪等不一而足。
环境问题已严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背后折射的是职能部门的消极作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忽视。
井喷的环境议题3月8日,民间环保组织阿拉善SEE邀请了一些媒体界和环保界的朋友,就SE E的企业家会员、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今年的三份提案一起座谈交流。
万捷是全国政协委员,已连续三年关注污染、垃圾问题。他给今年政协大会的首个“献礼”是《关于尽快实施重点污染源信息公开提案》。匆匆落座后,这名钟情于环保的委员便开始介绍他的意图:80多个城市已实施对PM 2.5的监测和发布。在他看来,仅仅只是公开空气质量信息还不够,必须扩展到对污染源排放数据和监管信息的全面公开,而工业企业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重点来源。
当晚,自然保护地立法的幕后推动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也出现在座谈会。早在3月1日时,她曾就自己主导起草的《自然保护地法》草案与媒体、一些人大代表们作过交流。她期待这部草案经由一些游说到的人大代表,将之纳入2013年全国人大的立法议程中,并“希望到2015年这个法律能够制定颁布”。
2012年2月5日,解焱在网上发起民间立法倡议。两个月后,她通过网络召集了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此后,她自己担任小组的总协调员,把“手里的其他工作全部放掉”,与近百名专家志愿者一起做了近一年的研究。研究的直接成果,就是这部《自然保护地法》草案。她希望可以取代之前修订的《自然保护区域法》(后更名为“《自然遗产保护法》”),以期“有效改善我们生态环境,阻止生态的退化”。
随后的15日,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副校长罗胜联,政协委员、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及一些动物专家在京座谈,并联合37位人大代表提出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并呼吁其尽快纳入到全国人大修法议事日程。其中最重要的讨论是聚焦已颁布24年之久的法律,存在着“保护范围狭窄”、更侧重将“野生动物定位为资源利用,而非保护”的问题。
上述环境议题的提出,离不开阿拉善、自然之友、政法大学污染受害中心、亚洲动物基金等民间组织的幕后推动。但更多的提案、议案,则是代表和委员有感而发、主动提出。如政协委员濮存昕提出要保护国家二级动物长江江豚,以及人大代表、广东律师吴青提交的《土壤污染法》的议案等,也都一一指向中国的环境在各个领域遭到的破坏,亟待社会关注。此外,多个民主党派针对全国各地出现的雾霾等污染提交了提案。农工党、致公党、民革、民进都提出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提案。
来自于全国政协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7日下午2时,共提交提案5641件。其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458件,占到了近10%。这并不包括在人代会上经由代表提交的有关环境方面的建议、议案。来自于媒体的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关于环境的提案或议案数量占到3成左右,呈井喷之势。
糟糕的现实环境议题井喷的背后,是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现状。一直从事环境报道的前南方周末记者、现《中外对话》杂志主编的刘鉴强评价说:“在两会前后,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是非常罕见的。”
“最核心的是现在的环境状况非常恶劣,在资源、能源、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今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也引起社会广泛的不安。”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解释道,过去的几年,公众对这些环境问题,再也无法熟视无睹。它们就发生在身边,如糟糕的空气、污染的地下水、工厂乱排的重金属污染、生活垃圾,以及危险的食品安全,同样体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物的保护、自然保护地等话题,一直不绝于耳。“一些水污染、土壤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也切实影响到公众的生活,必然会被这些提案、议案反映出来。”
刘鉴强对此表示认可:“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委员们感同身受,都觉得污染太严重,受不了。”有的委员到了北京之后,甚至还将原来提案改成与环境议题相关的提案。
马军说,人大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因此,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有关环境的议题也非常自然,“建立一个法律框架是非常重要的。”而这西方国家已有先例,“通过公众来推动立法建成,然后设置相应的环评部门去执行这些法律,同时公众也可以对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提起法院诉讼,使得这些污染得到遏制和解决。”美国也是这么走过来。马军说,在1970年,2000万人在第一次地球日的时候走上街头抗议,最终推动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的制定,以及相关部门和具体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的设置。
谁的责任马军认为,中国环境问题的长期存在,乃至集中爆发,与地方政府的消极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在中国,只有法规还不够,后面的执行和诉讼都面临很大困难。”他说,“企业违法,处罚成本非常有限,而受到污染损害的人要去诉讼很难,常常得不到法院的受理。”他认为这与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保护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企业与当地的政府勾结、合谋,政府入股当地的矿山和煤炭资源。”刘鉴强表示其中也有企业的责任。但“往上追溯,这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有关,仍是以经济发展为主导,而不管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
不过,对污染问题需承担主责的环保部门,马军也了解其“苦衷”,尽管他也看到,一些地方的环保局,为企业的不良行为“保驾护航”。“环保部门常常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无法正常执法。”此外,环保部门资源严重不够,监测设备也不够,而且人也特别少,无法做到对大规模的污染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最后变成“无力”,乃至“无心严格执法”。
刘鉴强也认可,“环保部门比较弱,权限不太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确存在一定的阻力,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此为借口来逃避责任”。他在3月7日曾撰文评价中国环保过去十年的工作———“虎头蛇尾”。文中他写道:“作为中央政府主管环境保护的部门,其作为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狂飙突进,后五年无所作为。前五年中,环保部还是小小的环保总局,但敢作敢为,令人鼓舞。但后五年,在升为环保部、获得更大权力后,官员们弹冠相庆之余,环保作为乏善可陈。”
“就看你干不干事。”刘鉴强在电话那头加重语气,他以近段时间公众关心的两个热点为例,“土壤污染信息”和“PM 2.5监测”,前者环保部以国家秘密为由迟迟不公布,而后者能在今年1月起在80多个城市实施,得益于中央的直接指示,而之前环保部也曾拒绝将其纳入空气监测指标。“这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以环保部门弱小作为借口。”
借力两会,任重道远递交议案、提案,能否真正促进这些环境问题的改善?
阿拉善生态协会项目总监郭霞的期望是,借助两会,让更多媒体和公众关注到提案内容本身。“立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果能借机制造对于重点污染源的讨论,也算是一种作用。”马军也持同样的观点,“媒体在两会期间集中报道这些议题,可以引起整个社会的大讨论。”
“这是民意集中的体现。代表委员集中来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让政府和高层知道,并集体施加一些压力,会促进一些改变。”刘鉴强称,“但能有多大的效果并不好说。”
此外,马军也提到,平常被一些利益集团所左右的敏感议题,无法让公众进行讨论,反倒在两会期间可以得到突破。比如,2004年虎跳峡建坝甚嚣尘上,环保N G O提了很多意见,但媒体很难呈现。恰逢两会,由政协委员梁从诫和另一个委员联合提交提案,望虎跳峡“开发要慎重”,最终该项目没能开展。
对这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马军建议,在继续开展环境教育的普及,鼓励个人绿色生活,参与到环境影响的决策的同时,也要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践行绿色选择,以消费者的行为影响品牌商,从而从源头减少企业的污染排放。
另一方面,尽管对环保部门的责任担当颇有微词,但对新一届政府班子的态度,刘鉴强表示期待,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所说的,对待这些污染问题,“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监督”。同时政府也要“铁腕执法、铁面问责”。如能真正做到,“中国环境会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