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合川区海绵城市建设首个试点工程——涪沙路生物滞留带样板段顺利通过验收。根据验收意见,该工程全面达到海绵城市设计要求,有不少创新点,可以按样板段标准进入全线施工。
涪沙路位于合川区城市拓展新区小安溪片区西侧,由区小安溪办牵头建设。道路北联涪江四桥,南接片区横一路和441省道(合安路),经铜合路上渝武高速,经南沙路上212省道至北碚;道路宽44 米,双向6车道,一期建设2.4公里,是片区主干道之一。
该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试点的两条生物滞流带分布在该道路两旁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每条带宽2.65米。生物滞留带为梯型沟,填方段靠车行道一侧设防渗膜保护路基;沟内从下到上分别为DN200导流盲管、30厘米厚砾石层、10厘米厚砂滤层、50厘米厚种植土层。大纵坡段每5米设置一处挡水堰;每15米设置平、立雨水口以及沉砂井一个,保障路面雨水排出通畅;暴雨期雨水通过海绵城市专用雨水井盖溢流至雨水管道系统,平时雨水通过生物滞留带过滤后经盲管导流至雨水管道系统。生物滞留带采用红积木、金叶女桢、海桐球、红叶石兰球、葱兰等常规道路绿化植物,既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又能给人带来愉悦是视觉效果。
“建设海绵城市,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同时保障城市安全,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区小安溪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合川区正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但是,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正处试点阶段,尚未出台相关通用规范,合川区海绵城市建设还处于一片空白。为了保证项目有序、高质量推进,参与项目的管理团队多次咨询市内外海绵城市建设专家,并与设计、地勘、监理、中控、施工等参建各方反复探讨试验,不断优化涪沙路生物滞留带设计方案,力求项目设计、施工过程趋于完美,确保工程质量。
该负责人表示,涪沙路生物滞留带样板段建设,是合川区为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行的首次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该样板段顺利通过验收,不仅实现了合川区海绵城市建设零的突破,而且为在今后的城市道路建设中融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供了极具借鉴性的优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