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涉及国土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水安全等多个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安全成为国家安全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和跨境生态安全问题上升为国际区域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资源的跨境竞争、灾害的跨境危害、污染的跨境流动、物种的跨境迁徙等等这些现象,使得跨境生态安全问题极其复杂。20世纪末的海湾战争,致使科威特油井大量石油泄漏,造成严重的跨境污染。21世纪初的科索沃战争,北约投下的贫铀弹引发了巴尔干地区的跨境生态灾难。缅甸北部边境森林的破坏性采伐,造成这一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濒于灭绝,暴雨洪水频发,森林火灾蔓延到其他国家。
同世界其他大国相比,我国周边地缘环境最为复杂。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国家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邻国就有15个;中国陆地边界2.2万公里,海岸线1.8万公里。我国跨境流域众多,跨境洋面宽阔,跨境资源丰富,跨境生态安全问题复杂,所涉及的流域国可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近一半的人口。
进入21世纪,我国连续发生的跨境生态安全事件,如2005年11月松花江跨境水污染、2004年3月湄公河的低水位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合理利用跨境资源和减少跨境冲突方面,我国正面临巨大挑战。
在国际环境伦理方面,我国既有承担对上游、对下游生态保护的义务;也有合理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以及获得国际跨境生态补偿的权利。我国政府推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型周边外交战略和共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国际环境伦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实际行动,减少跨境生态冲突,维护跨境生态安全。除了实施更符合国际环境伦理要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外,在地缘政治经济合作中,我国日益重视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同时,我国政府相继启动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集中开展跨境生态安全和相关国际环境伦理研究。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正在快速渗入国家安全、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各个层面,资源和环境外交作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和构造未来国际格局的新内容,成为影响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日益兴盛的区域经济合作中,需要通过调整区域合作模式来加强跨境生态安全领域的合作。
为此,要将非传统的生态安全与传统的国家安全密切联系起来,减少跨境生态安全对国家和区域稳定的影响,维护区域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合作框架中,要建立区域冲突灾害的危机处理机制,建立基于3S技术的跨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网和共享信息平台,及时对跨境生态安全问题进行预警、预测和评估,以加强防御跨境灾害和处理突发冲突事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