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株洲市赫然在列。
2005年,市委、市政府直面现实,不避矛盾,态度坚决:宁可GDP少增长几个百分点,宁可其他方面过点紧日子,也要千方百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将一个环境优良的株洲还给市民,留给子孙。仅仅一年时间,成功地甩掉了那顶“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的黑帽子。
2007年,自我加压,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战略目标。
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的天数为345天,环境空气质量良好率达94.5%。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对照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6项指标,已达标21项,未达标的5项也稳定提升。
这是一系列可见可感的变化:株洲的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了。
回顾从“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到如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过程就是紧贴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环境的凤凰涅槃过程。
一、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机械、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活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全面开展水泥、制浆造纸等行业污染整治工作,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小型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等环保新型产业。2005年以来,投资36亿元,整治46个工业污染源;投资26亿元,调整26项产业布局;投资31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及生态治理。关停污染企业12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100多个。狠抓“三废”综合利用,株洲冶炼厂、湖南智成化工等企业“三废”综合利用已成为企业最重要利润增长点,被批准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一举跻身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我市工业园建设面积达755.0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6.7%,为企业综合治理提供了便利。
二、注重重点突破,加大清水塘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
2006年组织编制了《清水塘工业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和《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组建了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管委会。突出抓好重点污染源治理。取缔关闭、淘汰退出、责令停产、停产治理、限期治理、搬迁企业名单138家,其中依法关停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和生产线13家(条),限期治理重点污染企业20家,推广清洁能源96家,先后完成株洲冶炼厂锌Ⅰ系统烟气除汞工程、铅烟气制酸等253项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前期投资10亿元,完成霞湾港水变清工程,霞湾港水质逐步好转;编制了《株洲市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出台了《株洲市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方案》,投资2600多万元,对镉含量较高的25口水塘的塘底底泥进行脱水、水泥固化后运至渣场处理,水塘回填,25万多立方米含镉污水、8.78万立方米含镉污泥得到全面处理。投资2600多万元,对镉含量较高的老霞湾港底泥进行掺兑水泥固化,处理含重金属污泥1.4万多立方米,削减重金属镉18.41吨,铅48.98吨。对铜塘港进行截流,把港水提升到霞湾污水处理厂处理,彻底解决了铜湾港污水问题。加大重金属污染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完成区域内重金属污染土地面积34.41平方公里改性工作,并采用工程、生物措施进行治理,大幅度消除了镉污染隐患。
三、全面推进,推进环境污染治理
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全市先后开展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湘江株洲段水环境污染专项整治、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大力实施了以工业废气治理、煤质管制、清洁能源推广、饮食油烟治理、扬尘污染防治、汽车尾气治理6个专项整治。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一)蓝天行动。推广清洁能源。全市居民天燃气用户达15.6万户。完成市区餐饮单位饮食油烟污染治理,共关闭大小燃煤灶2800余个。对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实施了锅炉、窑炉煤改气,基本完成煤改清洁能源。投入3亿元实施“电动公交三年行动计划”,从2008年起用三年时间实现城区所有公交车电动化;全面推广建筑节能。2009年实施建筑节能工程项目96个,面积达145.74万平方米,建筑节能执行率达81.2%。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和其他生态能源。全市农村累计推广沼气池7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12万平方米,年节约能源达10多万吨标煤。城市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完成183项工业废气污染限期治理项目。2006年以来,拆除工业烟囱257根,特别是2008年拆除株洲华银火力发电有限公司两台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高达180米的烟囱(1994年12月至2008年6月,两台机组安全运行2855天,创收50.77亿元),每年可削减二氧化硫3400吨、烟尘4100吨、氮氧化物11200吨。
(二)碧水行动。对钢铁、造纸、洗水等行业也进行了重点整治。关停72家造纸企业,18家造纸企业按期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监察厅和环保厅验收。对市区洗水企业按照“并网、入园”的原则,实行了全面规范管理,所有洗水企业迁入龙泉洗水工业园或者外排废水专管接入城市下水管网,经龙泉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开展了钢铁企业规范整治。对全市49家钢铁企业进行了整治,其中7家通过了验收,42家已进入依法取缔程序。完成了123家500头规模以上的农村禽畜养殖场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一江四港”整治。投资10.28亿元的“四港”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霞湾港水变清一期工程、老霞湾港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市区港水水质逐年好转,部分港水水质改善明显,尤其是霞湾港,通过第一期整治后,水体颜色已有较大改善,镉、铅、汞、砷等重金属含量从2004年以来逐年下降。大力开展城镇污水设施“三年全覆盖”行动。城区在已有霞湾、龙泉、董家塅3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2008年又投入2.9亿元建成河西污水处理厂、五县市等6座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9.7万吨/日,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9.2万吨/日。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进度。投资7.8余亿元建成的株洲市南郊、西郊和五县市等7个生活垃圾处理场,全市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3000余吨。
(三)净土行动。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改性工作。清水塘工业区34.41平方公里的重金属污染土地改性,得到了环保部首家认可。开展新马村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项目通过我省环保厅验收,消除了社会不稳定隐患。
(四)静音行动。对市区噪控区的达标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了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建筑噪声污染防治的规定和办法,对工业噪声、建筑工地噪声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同时,集中三个月时间,全面整治市区工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干线噪声等各类噪声污染源,市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群众对噪声污染的投诉较往年明显减少,为市民营造了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