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怀下,在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等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近年来,巴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巴中市委、市政府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来抓、作为抗旱减灾的关键举措来抓、作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并紧紧围绕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人均拥有200立方米工程蓄水”的工作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以民生水利为重点,坚持大中小微并举、建设管理并重,扎实推进全市水务、水管体制改革,促进了山区水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强力抓好以“六库”建设为龙头的骨干工程建设。近年来,巴中市积极落实全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目标,响亮地提出以“六库”建设为龙头,全面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大会战。目前,平昌县牛角坑水库7500米干渠一期工程已基本结束,干渠二期工程于2月19日开工。通江县二郎庙水库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目前大坝填筑已达到667米防汛高程,25公里渠道正式开工建设。平昌县双桥水库“四通一平”工作进展顺利,工程初设报告已通过评审,力争6月开工建设。巴州区天星桥水库可研报告通过省厅审查,正在编制移民安置规划、水土保持方案等,争取年内开工。通江县湾潭河水库已完成可研报告上报省厅待审批。南江县红鱼洞水库项目建议书已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技术咨询,正在北京组织项建审查。
全力抓好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示范建设。巴中历来有重视小微水建设的传统。去冬以来,巴中市牢牢把握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的难得机遇,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王瑛精神,大抓投入小、见效快的小微型特色水利建设。在规划建设中,项目建设注重与与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注重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项目积极整合,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质量、规模和效益。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党政主导、部门主抓、群众主体”,推行“先改后建、先建后补”的办法,推行申报主体“自主实施”,真正做到了“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充分调动项目区群众的兴水积极性。在组织领导上,实行市县领导分线督战,乡镇领导分段挂包,村组干部分片“承包”,技术干部驻点指导,县级部门密切配合,集中力量打好总体战、攻坚战、大会战,积极开展创建小型农田水利示范市活动。为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的有序开展,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目前,全市2009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在项目区实现了“抗旱减灾能力、粮食生产能力、经济发展能力”三个明显提高。
奋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建设。2006年以来,巴中市委、市政府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实施“八大民生工程”之首,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以村为单元,整体推进。近五年全市累计投资2.99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工程1.25万处,惠及1308个村,解决了70.4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饮水安全规划目标任务。通江县被列为全国饮水安全示范县、全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试点县。主要是在工作思路立足“三个服务”。服务于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于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技术路线坚持“三个为主”。坚持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以集中供水为主;坚持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相结合,以地表水源为主;坚持自流引水与泵站扬水相结合,以自流引水为主。在工程管理构建“三大体系”。着力探索构建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科学的水质监测体系、规范的工程管理体系。在项目管理实现“三个规范”。即:工作程序、工程建设、工程管理规范,促进农村安全饮水事业健康发展。
截至2009年底,全市已建成水利工程4.08万处,其中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426座,山平塘2.5 万口,蓄引提水能力4.6亿立方米,有效灌面达108万亩,新解决70.4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治理水土流失2134平方公里,修建堤防35公里,水产品年总产量5.6万吨。近五年新增水电装机10万千瓦。全市水务、水管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多次荣获“李冰杯”奖励,巴州区、通江县先后荣获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了越温脱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