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界河流因上游排污造成下游水质恶化和渔业损失的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些处在河流下游的城市头顶如悬“定时炸弹”,苦不堪言。如何破解“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怪圈”,需要上下游真正携起手来,建立跨界污染联防机制。
上游污水卷走“渔家乐”
新汴河宿州段,是该市连片规模最大的集约化网箱(围网)养殖区,今年风调雨顺,河上一派“渔家乐”景象。可7月19日晚,宿州上游的一次例行放水,使河里的鱼儿遭受灭顶之灾。宿州市环保部门检测显示,发生死鱼事件时,水质为劣五类,溶解氧很低。
7月22日,记者来到该事件发生的新汴河岸边,远远闻到阵阵恶臭,只见许多渔民对着白花花一片死鱼发呆。据当地渔政部门和养鱼协会称,278户渔民的232万斤养殖鱼死于水污染,经济损失约合696万元。宿州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7月19日晚,该局接到市水利部门的通知,说上游要开闸放水,随即告知渔政部门,要求他们通知渔民做好防范工作,但时间仓促,渔民措手不及。
新汴河发生大规模死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2008年,同样是在这个月份、这条新汴河,同样是上游放水,污水团顺流而下,造成大规模死鱼事件。而之前的2006年8月,上游来水也造成宿州市发生严重的渔业污染事件,近百万斤养殖鱼死亡。前几次死鱼事件发生后,宿州市追究上游,而上游追究更上游,有关部门经调查最终认定,“元凶”是邻省排放的污水。而今年7月19日的死鱼事件后,这一层层的“追诉”可能仍将继续。
与新汴河一样,浍河宿州段、奎河宿州段所受污染,也分别与邻省排污有直接关系。 “宿州水系复杂,过境河流如新汴河、浍河、奎河等都是跨界河流,而宿州又主要处于周边三省的下游,多年来充当上游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下水道’和‘净化器’。 ”该市环保局一位人士说。
跨界污染处理遇困局
“跨界污染受害方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宿州市政府有关人士说,跨界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受害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取证难。 “上游污水团下来后,20分钟就可能造成鱼儿大面积死亡。等环保部门到现场监测水质时,污水团可能已不在原处。即便有第一手的水质监测报告,上下游之间往往会为证据的效力而争论,常闹到需要国家环保部出面协调的地步。如果上游之上还有上游,要明晰责任更为麻烦,搞不好就成为一本糊涂账。 ”
“接下来的难题就是定损和索赔问题。关于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上下游之间总难达成一致。 ”宿州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2008年,新汴河宿州段死鱼事件发生后,该市向邻省有关方面申报的损失为900多万元;但该省有关方面却质疑宿州夸大损失,因而虽有国家环保部的协调,但赔偿款至今未能到位。“两年前的还没赔,这次新发生的死鱼事件赔偿更成问题了。 ”污染受害者为何不诉诸法律?环保部门和法律界相关人士都指出,在跨界水污染纠纷中,受害者走司法渠道维权是不现实的。宿州死鱼事件的受害渔民说:“司法程序太慢,我们也没时间折腾,也付不起律师费。 ”
鉴于跨界水污染纠纷不断增加,200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然而,宿州市环保局有关人士指出,这个《意见》只是规范性文件,尚未提到法律高度,缺乏强制性,同时较为“宏观”,缺乏可操作性。
除此之外,一些上游城市钻政策空子,也使得跨界水污染纠纷的防控与处理变得更为复杂。近年来,国家在一些河流的上下游城市交界处设立水质自动监测站,可以24小时监测上游来水的水质。然而,按照国家环保部的考核办法,一年之中,上游大部分时间不往下游排污则视为达标;为规避责任,有的上游城市在境内控制闸阀,平时蓄积污水不排,定时开闸集中排放。 “上游的这种做法,使得下游往往会出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 ”宿州市环保部门有关人士说。
上下联手斩断“污染链”
解决跨界水污染纠纷有无“良方”?近年来,宿州市一直在探索有效的防控和处理机制。
“由于没有形成跨行政区域的水质监督和赔偿机制,跨界污染问题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处理。不过,这一情况现在有了转机,从去年3月开始,宿州市经过与周边城市协商,推出了一套处理方案。”该市环保部门有关人士说。相关方案提出,上下游政府每年定期召开两方联席会议,分别由上下游地区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召集,环保、水利、渔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相关方案还对源头控制、事故预防、纠纷处理、责任追究等各个阶段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在敏感时期和河流敏感区域,跨界流域相邻环保部门要及时通报水质情况,了解重点污染源排污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限产限排等控制排污总量的措施。 ”
参考了宿州市这套方案,省环保厅等五部门于去年10月联合发布《关于防控与处置跨市界水污染事故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全责,如果确定污染事故由上游地区造成,但不能确认具体责任者并提供相应赔偿,则由上游地区政府承担责任并提供相应补偿。 “这一规定使跨界污染不会成为‘无头案’。 ”宿州市环保部门有关人士说。
处理污染纠纷只能治标,解决污染问题方可治本。据介绍,经过与下游多年交涉,加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有的上游城市开始愿意与下游联手,进行源头治污。就奎河而言,宿州既是江苏徐州的下游,也是江苏泗洪县的上游。 “江苏的污水经过宿州最终还是污染了该省,这让江苏痛下决心铁腕治污。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市关停重污染企业,建设日处理十多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减轻了下游宿州市的污染压力。
据了解,为了斩断跨界污染的“链条”,我省有关部门已主动与河南省、江苏省协调,希望逐步建立和完善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防控与处理长效机制。(记者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