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湘江水位的持续走低,水体自净能力大幅减弱,位于湘江沿岸的株洲市责令关停了3家企业涉重金属生产线。据了解,为了确保枯水期饮用水安全,株洲市还将加大工业企业环保监测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污。
湘江,被喻为湖南人的母亲河。“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中国莱茵河”的目标。一场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的大幕在湖南拉开。
据统计,“十一五”的前四年,湖南省单位GDP能耗与2005年相比累计下降18.3%,湖南省累计补充耕地31846.78公顷,造林41.61万公顷;2009年,湖南省设市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9.2%和66.6%,比2005年分别提高18.8个和27个百分点;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43%,比200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今年8月,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在谈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时提到,无论是转方式,还是建“两型”,绿色发展都是应有之义、核心要求,要让这张“绿色湖南”的名片,成为湖南最有特色的标志、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最有竞争力的资源。
湘江蜕变“东方莱茵河”
湘江作为连接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与莱茵河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在规划专家看来,两者都是有着悠远历史文化传统、远近闻名的大河,沿岸经济发展,文化古迹众多,而且湘江流域也正面临着与德国工业化时期莱茵河所面临的相似的课题。
数据显示,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21.8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2007年,湘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到20个,绝大多数县城还是空白,这一现状曾导致当年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比2005年还略有增加。
2008年,湖南省城镇污水处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同年,湖南省政府通过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决定投资174亿元加强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湘江流域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娄底、岳阳、永州8市市长也同时递交了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
#p#副标题#e#
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启动于2008年的湘江治污工程,目前已关停了流域内569家高污染企业。湘江流域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实现县城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据湖南省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水的质量方面,从2005年到2009年,在湖南省设置96个重点单位中,优良率提高了17%,尤其是饮用水源地的水源没有发生超标事件,近两年水质情况明显好转。
“按照这样的治理力度,10年之内,也许更快,只需要5年,湘江就会成为‘东方莱茵河’。”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蒋益民说。
绿色发展独领风骚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冶炼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所占比重较高。湖南要实现绿色发展,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摆脱过去那种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不仅要看GDP的数量,而且要看GDP的质量,更要看GDP的物质构成。”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茂松说。
“十一五”期间,湖南通过大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以优化产业结构。从2005年到2009年,湖南省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400万吨,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263万吨,淘汰落后的炼铁产能265万吨。
与此同时,湖南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钢铁、有色、石化等优势行业,引进和研发核心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突破核心技术和推进产业化两方面入手,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统计,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9.6%,比2006年提高7.5个百分点;而电力、钢铁等6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40.1%下降到2009年的35.5%。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五大行业产品增加值已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近五成。中联重科(000157)、三一重工(600031)、远大集团等一批湖南领军企业已经成长为高技术、低排放的行业国际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