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家乐”出现在乡村大地上。双休日、黄金周里,这些“农家乐”经常顾客盈门、生意红火。然而,“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却一直是环境治理中的一个盲区。
在前天召开的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现场会上,桐庐县等地摸索出的一套模式,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惊人数据:
桐庐县一年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500万吨
相当于“15家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
“农家乐”排放的污水,主要以餐饮污水为主,水中含有比较多的固体物和植物油脂。许多地方由于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农家乐”污水随意排放,不仅危害村民和游客的健康,而且严重破坏周边环境,甚至威胁到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已成为继工业污染源后的又一个重点污染源。”据桐庐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一年的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达500万吨,相当于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
虽然“相当于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的农村生活污水不完全是“农家乐”所产生,但毫无疑问,以回归自然为乐的农家乐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污染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探索与实践:
桐庐着手3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
101家“农家乐”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作
如何把“相当于15家万吨规模造纸企业排放量之和”的农村生活污水“消灭掉”?桐庐县开始了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该县在35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工作,以及全县101家“农家乐”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作。
“可以说,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桐庐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这样评价。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对于能纳入城镇(乡)污水处理厂(站)处理的污水,原则上纳入城镇(乡)污水处理管网,避免重复建设,节省投资成本和建设周期。
“而对于污水不能纳入城镇(乡)污水处理厂(站)处理的村,将采取三种模式进行处理。”这位负责人说。
第一种是人工湿地处理模式,这主要针对居住较分散和农户房前屋后有空地的村,以10-20户建造一个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收集沉淀--简易厌氧--湿地处理--清水排放等程序进行处理。
第二种是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对于居住集中、人口规模较大、无闲置土地推行人工湿地处理模式的村,则选用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即利用厌氧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中将污水中的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等转化为低分子的有机酸、醇、醛、水分子物质,进而转化为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无机物。
第三种是小型沼气池处理模式。对于养殖户较多的农户或农村,采用沼气池处理模式,实行一户单建或多户联建沼气池处理模式,所产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有效利用,沼液用作农林作物有机肥。
“由于农家乐污水以餐饮污水为主,废水中含有较多的固体物和植物油,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还要先建设格栅装置和隔油池,滤去废水中的固体物质和动植物油,将固体物和隔油池浮油收集于生活垃圾中统一处理,然后污水再经无动力厌氧或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桐庐县环保局的姚伟国告诉记者。
据姚伟国介绍,通过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监测,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高于70%,脱氮除磷效果达到50-70%,污水净化效果明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受益人口达4万多人。
“除了治理效果明显外,由于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闲置地、臭水塘、杂物堆放场所等,处理模式就地取材,不需要耗费电、煤等任何能源,符合农村实际,治理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用户和支持。”姚伟国说。
一边是未经处理的污水,水质浑浊甚至发黑;一边是处理后的出水,水质透明。在桐庐县富春江镇芦茨村的“农家乐”,记者见到了这样一幕场景。
明确奖补标准,实现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转变
投入成本是农村污水治理工程能否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决定因素。那么,桐庐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工程,要花多少钱呢?
据桐庐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成本,主要包括池体、填料、亲水性植物、周边环境整治、管网及铺设等。按处理设施规模和纳污能力,平均成本约为350元/人,即建设100人的污水处理设施,投入为3.5万元。“农家乐”污水处理设施平均投入在3至4万元/家,低的只要2万元/家。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目前桐庐县对农村生活污水实行基本全额补助,即由县财政给予350元/人的补助。“农家乐”则按“政府补一点、业主出一点”的思路,按建设投入成本的5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2万元/家。“农家乐”业主仅需投入1至2万元,就能实现对污水的全面治理。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已投入1600万元,农家乐污水治理已投入540万元。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广大群众对污水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要求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实现了从‘要我治理’到‘我要治理’的转变。”桐庐县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
从生活污水治理,到“农家乐”再生能源利用的进一步“跨越”
桐庐县对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的治理,也启发了不少地方对“农家乐”再生能源利用的思路。
位于天目山东侧的临安市太湖源镇临目村,是一个有着800多人口的山区村庄,素有“小华山”之称的神龙川景区就座落在该村。2009年,该村开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创新师范工程,选择“农家乐”较为集中的里横渡,进行创新应用太阳能光伏利用、LED新光源、空气能、液化气节能灶具燃烧器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试点。
其中,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草坪灯等一系列清洁能源的推广,该村每年可减少非清洁能源消耗89.7吨标煤,年总收益可达7.2万元。
在日前举行的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农家乐污水治理现场会上,该村的负责人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从生活污水治理到“农家乐”再生能源利用的进一步“跨越”,唤醒的是人们对农村环境保护更加重视的意识。
据了解,未来三年,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农家乐”污染治理。重点将放在农村旅游服务点、餐饮经营点、浴池、高速公路服务区、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商住别墅区等区域的污水治理,强化环境监管。
“对已建成的农家乐项目,要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有效运行。而对新建的农家乐项目,将严把环评审批关,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同步运行。”市环保局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不少与会人员表示,有理由相信,作为“农家乐”的生命工程,“农家乐”污水治理将有力促进我市农村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