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治淮60周年。经过60年不懈治理,山东省淮河流域由历史上著名的洪涝灾害多发地,变成了如今的“米粮仓”。
据山东省水利厅厅长杜昌文介绍,历史上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洪涝灾害多发地,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据史料记载,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中,这一流域发生大水灾340次,旱灾近300次,小涝小旱不计其数。
盘点恶性竞争五大经典案例 腾讯360之争上榜 10月经济数据11日公布
美对华策略或转向施压市场开放 供油机制有问题 多地遭遇柴油荒 厚朴基金面临散伙 或因团队不和 亚运开幕式:女孩带圣水从天而降 陕西富平开万人大会处理上访农民 [微博] 腾讯走向没落已无可避免 “水不治,则天下不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淮工作,历届山东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流域人民抢抓机遇兴水利,众志成城除水患,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波澜壮阔的治淮热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杜昌文说,经过60年的水利建设,山东淮河流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由水库、河道堤防、湖泊、控制性枢纽工程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流域重点河道总体上达到了20年一遇防洪标准,骨干工程达到50年一遇。流域内3700多万人口、3000多个规模以上工矿企业获得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
经过不懈治理,过去的洪涝灾害多发地如今变成了“米粮仓”。杜昌文说,1949年山东淮河流域粮食总产量不过300万吨、人均不足200公斤,2008年则达到1625.16万吨、人均433公斤,累计增产粮食1315.39亿公斤、棉花61.76亿公斤、油料作物28.50亿公斤。
山东省淮河流域系指沂、沭、泗河上中游水系,位于山东省南部及西南部,流域范围涉及临沂、枣庄、菏泽、济宁、日照、淄博、泰安7个市,共43个县(市、区),面积和人口均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蔬菜产地和能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