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北京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南方水泥常务副总裁张剑星近日向中国水泥网记者表示,我国水泥窑处置城市污泥和垃圾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城市污泥处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技术支持。
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测算,到2010年,我国各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湿污泥将达3000多万吨,占我国年总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5%以上。
如果利用传统的堆肥、填埋方式处置城市污泥,极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如果利用水泥窑将污泥经过干燥后作为燃料进行焚烧,焚烧残渣替代黏土作为硅质、铝质原料,既可以解决填埋和不当焚烧引起的环境问题,又能够缓解原燃料的资源匮乏,同时可以完全避免污染排放。
对于水泥生产而言,由于回转窑的热容量大,利用前置的分解炉或增设垃圾焚烧装置并不会引起水泥工艺过程控制大的改变,也不存在对系统设备大的改进,因此投资成本极其低廉。在处理能力上,由于大规模的水泥生产中系统具有很大的热容量,能允许进入物料在数量及质量上的适度波动,因此能包容相对于整个物料处理量中占很小比例的垃圾加入所引起成分的微小改变,所以在废弃物的利用规模上可以远大于现有专业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同时,由于在水泥矿物的形成过程中有液相出现,因此在使用废弃物以后,其焚烧的残渣可以被水泥矿物吸收或者固熔,从而不存在残渣的处理问题。
利用水泥窑进行城市污泥的处理,与单独建设专用焚化炉相比,具有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经济效益好、无害化处理彻底等资源化环保处理的优点。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我国水泥行业已在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污泥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国内已有金隅新北水、华新、广州越秀、重庆拉法基等数条水泥生产线开始进行城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每年可以处理上百万吨城市污泥,极大地保护了环境。以金隅新北水为例:2010年10月28日,金隅新北水启动了国内第一条利用水泥窑余热干化处置城市生活污泥示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每天可处置生活污泥700吨,每年大约可为北京市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22万吨,占北京市生活污泥产生总量的1/4。
然而,张剑星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水泥行业在利用水泥窑进行城市污泥处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许多困难与问题”,其中最典型的有:城市污泥的供应得不到保证,人为“断供”时有发生,导致生产过程被动,预处理难度加大,设备投资回收期延长;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有的还设置重重障碍,污泥处置费用得不到保证,这些都极大地伤害了水泥企业的积极性。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利用水泥窑对城市污泥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张剑星建言:“因为当前的技术限制,污泥处理很难实现净盈利。城市污泥处理产业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提供进一步的支持扶助。应该建立鼓励和扶持污泥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费优惠措施,以财政补贴、信贷贴息、税费减免等经济杠杆来引导和支持企业从事污泥综合利用。”
由中国水泥网举办的2010国际水泥周将于3月22-28日在上海召开。主办方将于3月25日特辟“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论坛”,就业界共同关注的城市污泥处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展开讨论。据悉,海螺川崎、广州圣达翰、合肥院等国内外利用水泥窑进行废弃物处理的先行者将悉数到场,相互交流经验,研讨热点问题。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2010国际水泥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