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座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城市。
花团锦簇、绿草如茵、碧水蓝天、显山露水,这幅山清水秀的美丽城市画卷已成为人们对于九江这个江南小城最为直观的印象。“十一五”以来,我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框架不断拉大 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
从空中俯瞰九江城市路网,密集分布,纵横交错,所到之处花红草绿连绵,车流人流不断,广场、公园、大厦、居住区、商业区也随着道路的延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2009年以来,我市提出“拉大城市框架,实现从甘棠湖、南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的战略部署。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我市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7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覆盖地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随着长虹西大道的建成,奏响了中心城区西进的序曲,标志着一条道路改变一座城市命运的历史性变迁由此开始。与此同时,东西走向的九码快速通道,连接南北、贯穿东西的濂溪大道,南北走向的八里湖环湖路及八里湖大道的陆续建成,使“大九江”路网格局雏形初现。
同时,我市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四县一山卫星城、重点乡镇、中心村的全市域、多层次、更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体系,逐步推进“大九江”格局。“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城市化率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由2005年的37.8%提高到2010年的46.5%。建成区公共道路面积达990万平方米,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870万平方米。与2005年相比,建成区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提高到15.36平方米和14.1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5.7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12%,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34万吨,普及率达100%,燃气普及率达到97%,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功能逐年提升
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令九江的城市空间豁然开朗。五年来,九江的城建力度空前加大,城建项目高效推进,创造出了令人震惊的“九江速度”,将重点放在基础性、功能性、公益性的项目上,营造人性、生态、温馨的新九江。先后实施了青年南路延伸线、前进西路、胜利大道及胜利广场、长虹西路延伸线、怡康路、天马路、陆家垄路、白水明珠、和中广场、龙开故道、老年活动中心、育才路、南海路、金凤路延伸线、滨江东路延伸线、德化东路、陆家垄路南段、琴湖大道、长虹西大道、八里湖跨湖大桥、兴城大道及体育中心路网、鹤问湖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龙开故道景观完善、福银高速(九江-沙河段)路灯安装工程、站前路、陆家垅路延伸线、环城北路、滨江路(长虹北路、浔阳路)改造、滨江生态公园、主要交通出入口绿化升级改造、城区主要积水点改造等近百项城建工程,老城区功能欠账得到了有效解决,新城区功能配套基础夯实。
建成了第一座污水处理厂—老鹳塘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第一个大型广场—和中广场、第一个综合性会议中心—白水明珠、第一座跨铁路立交桥—前进西路立交桥、第一个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活动中心、第一个城市少儿活动场所—少年活动中心、第一个现代化运动场馆—体育中心、第一个水利环保景观工程—十里河综合整治工程。
公共管理更加规范 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
如今,穿行于九江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四季常青的植物、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商铺、繁华的酒店、闪烁的霓虹……处处都是流光溢彩的画卷,一个显山露水、依山傍水、青山绿水的山水园林城市已是呼之欲出。
“路变宽了,景变美了,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了。”一些市民由衷地感叹。五年来,我市积极整合城市公共资源,建立投融资平台,在原市自来水公司的基础上组建了九江市城投公司,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源,向金融机构融通城建项目资金,较好地发挥投融资主平台作用,仅2009年一年就为我市城市建设融资16.404亿,有力地支持了九江的城市建设。为了使城市公共管理更加规范,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城市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的五年。市政执法、园林执法等纳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范畴,城市路灯和景观灯也各增加到20000余盏,分别比2005年新增4000余盏和5000余盏。现有绿地管养面积440万平方米,行道树7.9万株,分别是2005年的4倍和3倍。城区主次干道全面美化亮化,边街小巷彻底改造,累计改造边街小巷300余条,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如今,一个功能配套、环境宜人、特色明显、文明和谐的新九江已呈现在世人面前。(记者:胡蕊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