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凉,太湖流域暴发大规模蓝藻污染事件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这让环保部门由衷地松了一口气。江苏省环保部门日前透露,今年太湖蓝藻发生的时间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仅监测到8次零星蓝藻聚集现象,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含量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64.0%、13.7%、14.0%和15.0%。这与江苏省强力治理、开展化工专项整治、提高园区治污水平关系密切。
2007年太湖流域发生蓝藻事件,江苏主要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强势关停了流域内一批化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企业。随后以太湖流域为重点,先后展开了三轮化工专项治理,目前太湖流域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600余家,为太湖水质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障治太工程科学有序,江苏还加强了有关体制和制度建设;出台了太湖应急治理的预案,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编制了太湖治理方案,并上报国务院批准,至2020年之前将建设1600个项目,约投入1080亿元建设资金;太湖流域在全省率先试点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强化企业排污许可申购制度,实施效果非常明显。同时3年来,每年江苏省政府治太投入都超过20个亿。至去年底,列入国家总体治太方案的634项工程已经实施413项,投资达390亿元,完成近期投资额的96.3%;列入年度目标责任书的2003项工程,已经完成98%;15条主要入湖河流整治工程已经完成1177项,完成率62.5%。重点工程的渐次展开,为有效改善太湖水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太湖治理取得成效,还与太湖流域5市大举发展园区化工有着密切的关系。园区具有治污集中,治污装置先进,以及便于监管的优势。据宜兴经济开发区环保办叶子良主任介绍,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后,地处太湖上游的该开发区就决定停止新的化工企业进驻,只选择接纳太阳能、软件等污染小、安全性高的投资项目。同时,在比较偏远的官林镇另辟一处三木化工集中区,将一般化工企业实施迁移。另外,再度提高准入门槛,将化工项目投资额提高至5000万元,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前两年本地区已淘汰落后小化工企业200多家,今年还将关闭100余家。“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我们沿湖开发区对治理太湖的最直接贡献!” 叶子良主任说。
江苏苏化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席似侃介绍,该公司原生产基地毗邻太湖,是省内重要农药、氯碱等生产企业,但为了配合治理太湖,公司一方面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方面实施产业转移。在将全部农药项目向苏北新沂市迁移过程中,主动实现产品档次提升,以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药质量,促进北迁企业积极上市。
而流域内许多化企则是自觉加大环保治理力度,通过资金的大量投入,增设先进治污设备和装置,做到达标排放。“我们伴随80万吨/年尿素技改项目,投资1300余万元,新上了一套先进的生化污水处理装置,效果非常好!”江苏灵谷化工有限公司安环部徐斌部长自豪地说。据徐斌介绍,公司处理后的排水口污水化学需氧量为70毫克/升以内,氨氮含量为1毫克/升以下,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接管标准分别为500毫克/升和35毫克/升。
虽然江苏治理太湖流域污染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该省并没有掉以轻心,而是不断出台严厉有效措施,严防太湖水质污染反弹。目前尽管时值四季度,江苏治理太湖的新政还在不断出台。据悉,从今年10月1日起,江苏太湖流域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由0.9元每污染当量提高到1.4元每污染当量。同时《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排污要缴费、超排要买指标的队伍。这些新政措施无疑将对太湖治理产生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