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讯 (记者 闫雪静 通讯员 俞亚平 郑秋丽) 记者昨天(25日)从市水务局了解到,全长300公里的本市最大排污河北运河流域,有了28处水质检测站,每月定时抽取水样,跟踪监测水质变化,为治污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北运河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沿岸居民逐步摆脱“臭水河”困扰。
北运河发源于海淀、昌平山区,通州北关闸以上称为温榆河,北关闸以下称为北运河。北运河全长300公里,有清河、沙河等13条支流,流域面积442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7%。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北运河承担着中心城区90%的排水任务。每天300万立方米污水入河,其中32万立方米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使这条河成为本市最大污水河,两岸居民饱受困扰。
去年,本市启动北运河综合治理,规划7年总投资162亿元,还清北运河,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今年,主要河段将实现不黑不臭无水华。
为实现科学治河,北运河流域设立28处水质监测站,工作人员每月定点取水样,在实验室中完成污染源、污染程度等详细数据分析。这些数据每月汇总至市水文总站、市环保监测中心等部门,用于指导和判断治理工作的成效。
“这些数据中,最重要的就是COD,即化学需氧量,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水体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它反映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市水文总站技术人员介绍,治理前抽样检测,北运河多处水域COD达到100毫克/升,2009年,则基本达到50毫克/升,从感观上说,这样的水基本不黑不臭,反映出北运河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此外,根据水体微量元素的含量,还可以监测出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科学治污。
根据水质污染源的分析,北运河流域治理养殖场200余家,减少污染物排放5000吨。针对河流沿岸32万立方米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的情况,北七家、南口、天堂河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行,清河、卢沟桥再生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目前,北运河治理已建成6处生态湿地,今年还将完成昌平半壁店沟、海淀金河、北长河等12条河道生态治理,治理长度45公里,形成水清、岸绿、流畅的自然生态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