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湿地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在抵御洪涝、改变径流时空分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本身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城市中的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维系以及为人们提供游憩场所等方面更具有重要作用。但城市的不断拓展,造成了湿地面积缩小,使其失去了生态功能,制约着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湿地,银川市,保护利用,生态城市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许多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在调节气候、抵御洪涝、改变径流时空分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解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湿地还是众多野生植物、特别是许多珍稀濒危水禽动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生物基因库、生物超市、鸟的乐园、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师。城市湿地作为城市重要生态基础设施,除具有上述作用外,还具有许多服务功能,如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以及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随着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建设不断拓展,许多城市湿地因围垦、填埋、污染和过度开发造成了湿地面积缩小甚至消亡。因此,为防止湿地生境的不断恶化,保护现有湿地,恢复退化湿地,已成为发挥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 银川湿地的类型,特点及现状
1.银川湿地生成的环境背景及环境条件
银川平原虽属于干旱地区,但历史上曾是一个湖沼密布的水乡泽国。
银川市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94毫米,年蒸发量2000—2200毫米,年日照时数2977小时,由于深居内陆,与同纬度地区相比,银川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降水少、蒸发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光热降水时空变率大,使得湿地的分布范围、面积大小及环境景观相对季节变化比较大。银川地区年降水量不及蒸发量的10%,加之地表覆盖物多为粉沙质土壤,透水性强,不利于湿地的发育。因此,地处内陆干旱之地的湿地若受到人为破坏,加上黄河水量减小和气候变化的不利因素,可导致湿地衰退甚至消亡。
2.银川湿地概况
黄河经西南向东北斜穿宁夏中北部,历尽沧桑,河床不断摆动,造就了宁夏平原。由于人类不断开垦、灌溉、农田耕作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平原中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湖泊沼泽。历史上有名的七十二连湖、西湖、明水湖、陈家湖及鹤泉湖等大型湖泊沼泽镶嵌分布于银川平原之中。此外,黄河干流在一年之中因水量的变化,使部分河段河床摆动,形成了许多河漫滩;黄河干流两侧则因地形起伏、土质条件和气候影响,形成了宽窄不一长短不等的永久性和季节性河溪;局部地方在自然和人工作用下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池塘和水库。银川市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银川市湿地的水文、土壤、植被、生物、气候等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可将湿地划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泥炭等类型;人工湿地包括库塘、渠沟、水稻田、鱼池等类型。
银川平原虽地处干旱地区,但历史上曾是一个湖沼密布的水乡泽国。其演变特点与生态效应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除了干旱区水面蒸发量大、易造成湖水碱化和湖周围土壤盐渍化,湖盆地面沉降与黄河水泥沙淤积相互抵消效应外,最大特点是与人类的水利活动密不可分。
(1)湖泊湿地
湖泊型湿地是以内陆湖泊为中心形成的湿地类型,银川市现有湖泊近200个,其中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有20多个。永久性淡水湖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灌区的干渠补水、地下水渗集、农田退水和季节性洪水补给。季节性淡水湖的水源主要源于黄河改道而形成的面积较小、数量较多的湖泊与低洼地,雨季时洪水入湖,加之雨季地下水位上升而形成了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淡水湖泊。银川湖泊水位大多都在1.5—2米之间,湖内一般都长有茂密的芦苇及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游生物等,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市区内湖泊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等因素影响,面积萎缩,目前有湖泊20多个。城市周边湖泊因受到农业开发影响,也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只有远离城市的湖泊湿地生境状况较好。
(2)河流湿地
黄河是银川最大的河流湿地,境内流程78.4公里,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河流湿地主要分布于银川市东部沿黄河两岸,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和泛洪平原湿地三个类型。其中黄河洪水泛滥时淹没的河流两岸地势低洼地区形成泛洪湿地。
(3)人工湿地
#p#副标题#e#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人工河流、常年水稻田、鱼池等。银川市西部贺兰山前冲积平原滞洪区面积3288公顷,多雨期洪水入湖,枯水期湖水入田,有效的调节了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方向,在蓄洪的同时也起到了补水的作用。银川市灌溉渠系主要有惠农渠、汉延渠、唐徕渠、西干渠四大渠系,它们与配套的数百条纵横交错的支斗渠共同组成了灌排配套的灌溉网,为湿地提供了补水条件。银川平原有着2000多年的引黄灌溉历史,片片稻田相连,鱼池个个衔接,构成了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景色。
3.银川湿地的现状
银川市位于宁夏中北部,湿地是银川市非常重要的土地资源。银川市共有湿地47090公顷,其中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分别占湿地面积的51.73%和48.27%,两者面积基本相当。从类型上看,面积在5000公顷以上的有常年水稻田、永久性淡水湖、泛洪平原、鱼池、永久性河流和库塘,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22.82%、21.27%、12.72%、12.50%、11.81%和10.90%;从自然分布区域上看,银川市湿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和洪积冲积平原,除黄河及泛洪湿地外,其它类型湿地呈斑块状分布,分布密度大、范围广,其中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湿地共有430多处,这在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内陆地区极为少见。从行政区划上看,银川市三个市辖区(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和灵武市分别占湿地面积的41%、25%、15%和19%;从城市布局上看,城内湿地以绕城高速公路为界,在370平方公里的三个市辖区的城市建设控制区内,就有重点湖泊湿地20多处。城市周边的近郊湿地有56处,城市外围湿地有115处,主要分布于贺兰县、永宁县和灵武市三个县市内,黄河湿地及泛洪平原湿地处于该区域。
银川平原湿地所在区域是宁夏农业的精华地带,是宁夏人口的密集区域,也是全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心地带,自汉代以来,劳动人民利用黄河之利不断开发浇灌,使其逐渐形成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典型绿洲生态系统。不论从农业生产还是从城市发展、不论从阻挡北部外围沙漠入侵还是调节区域气候方面,湿地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川平原湖群密布,仅湖泊面积就有6.7万公顷,后来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依赖程度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另外由于人们大规模围湖造田以及城市建设,使得银川市湿地急剧减少,部分湖泊逐渐萎缩,截至20世纪90年代末,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银川市就有30%的湿地完全消失。
二 湿地演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湖泊萎缩,面积减小,湿地功能降低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生态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认识,加之保护监管力度不强,围湖造田随意侵占湿地,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一是湿地调蓄洪水功能下降。银川市地处大陆内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同时,银川市因位于贺兰山东侧,贺兰山山体海拔高度较大,阻挡气流形成地形雨,年降水近500毫米,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经常遭受贺兰山洪水侵袭。由于湿地的围垦,面积减少,泥沙淤积等,使雨季失去了贮蓄洪水的基础,诱发了许多洪涝灾害。二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是许多珍希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场所,是涉禽动物的栖息地,由于人为破坏以及受全球气候变暖和黄河水量减少、人类生产生活对湿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等功能衰退,直接导致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进而使湿地生态功能降低。三是萎缩的湿地不断向沙漠化演替。受沙漠环境背景的控制,加之人为阻截湿地补给水源导致湿地干涸,继而沙漠化,一些干涸的河床、河漫滩和湖泊受风力侵蚀堆积形成了龟裂盐滩和荒漠。四是银川市湿地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举全区之力建设大银川,大银川战略实施后,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已经导致用地需求矛盾更加突出,房地产开发、旅游业的发展都给湿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压力和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将使湿地生境进一步恶化,不仅将影响银川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将制约银川的经济发展。
2.水污染和水开采严重,导致湿地生境恶化
造成银川市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排污、城市生活排污和农业排污:
#p#副标题#e# ——工业排污以机械、化工、橡胶、纺织等行业为主,排放量大。污水入黄河口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九五”期间共13项超标,污染严重。
——2008年银川市辖区非农业人口88万,每天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不符合排放标准。污水人黄河口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九五”期间共16项超标。
——由于农业污染加剧,大量化肥农药随排灌水进入水体,形成面大、分散且不易集中处理的面源污染,直接导致湿地地下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随着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和一些部门自备井的无序开采,造成区域深层水位持续下降,在银川已形成宁夏全区最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达465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最大降深达32米,年均下降1—1.5米,同时,黄河来水减少也加速了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存水的渗漏。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银川市许多湿地已成为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承泄区。人为因素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并与自然因素相互叠加,使湿地逆行演替的过程更趋复杂化。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思想上的偏差,把重点放在经济发展和开发利用上,对持续发展认识不足,忽视了对湿地的保护和修复。目前,银川市在湿地生态过程上仍是耗竭式的,在管理体制上是链状而非循环式的。管理机构不健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在湿地开发利用方面存在各行其是、各取所需的现象,湿地科研、监测和培训体系尚未建立,科研及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湿地保护资金缺乏,执法力度不够,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影响了对湿地科学统一的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影响了湿地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 关于银川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正确认识湿地的演替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湿地恢复和重建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生态演替。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尽最大努力减缓或抑制自然因素,克服、减轻或剔除人为因素,利用科学管理方式,湿地就能得到恢复,从而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牺牲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发展。其核心是使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湿地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其开发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保护则是为后代留下环境资产,随着城市人口的逐年快速增长,湿地面积不断缩小,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加凸显。因此,本着代际公平的原则,给后代人以公平利用湿地的权利,银川市在湿地建设过程中,要确立“三为主”的原则,即:城内湿地以治理为主,城边湿地以恢复为主,城郊湿地以自然保护为主。把三者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要着力解决农田退水补给湿地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带来的污染问题,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生。
#p#副标题#e# 2.实施湿地生态系统的流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银川地处干旱地区的环境背景,其湿地所面临的许多威胁并非产生于湿地内部,而是产生于流域内其他的子系统,因此,实施流域管理,加强区域综合治理是湿地保护的重要方面。要根据湿地资源的现状,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各种活动对湿地的负面影响。在湿地周边要加大林带建设以防止沙漠入侵,要十分珍惜水资源并合理利用,在治理污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3.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打造塞上生态城市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生态环境是城市之本。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聚居形式,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银川市作为西北瀚海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湿地则尤显珍贵。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实施生态优先战略,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湿地生态工程建设。
(1)改善环境,保护湿地
银川市位处平原,又有黄河过境,是宁夏的精华地带,自然环境条件在整个区域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支付了较高的环境成本,许多湖泊湿地在城市发展中成了污水排放点和处理污水的天然氧化塘,或是呈现富营养化和盐碱沼泽地。因此,改善环境,保护湿地,避免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增强城市生态抵抗能力和城市生态免疫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完善湿地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撑体系
结合银川市湿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应做必要的细化和调整,强化法律监督,界定破坏湿地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政策约束和程序规范来提升市民的法制观念,使湿地保护的各项措施在政策框架体系内顺利实施。
(3)加强宣教培训工作,实现公众参与
湿地保护是社会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是湿地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和前提性工作。目前,银川市还未形成全民性生态文化意识,城市生态文明还处于雏形阶段,因此,发挥媒体舆论,通过宣传教育方式,在不断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基础上,实现公众参与。同时,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湿地管护专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4)加强湿地科技能力建设和信息评估支持系统
银川市在实施湿地保护恢复工程中,遇到许多技术问题,如“三水”(天上水、黄河水和地下水)的蒸发、入注、下渗等对湿地水平衡的贡献和影响等技术难题;如气候、土壤、动植物生存环境以及污水处理等技术难题。因此,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及自身的科研力量开展湿地科研项目,核定流域内污染物的排放负荷,监测湿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充分发挥湿地对环境的调节功能。另外,通过信息手段,加强公众对湿地的了解,有助于促进政府提高管理效率、效力和执行力,有助于政府评估、决策和执法。并以此为平台使生态环境建设能够通过网络接受市民的反馈、质询和监督。利用网络系统,缩短信息流程,加快信息传播能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向应用领域转化,是银川市进行湿地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 结语
由于水陆兼备,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湿地除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因而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湿地是银川市极其重要的城市生态景观。如何做到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银川市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银川市城市湿地建设应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三个方面同时着手,将生态城市建设作为银川市建设的价值取向,发展和谐、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李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