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会议室里,一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培训热烈开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与广安区、前锋区、广安经开区住建领域业务骨干围坐一堂,思维碰撞间,满是广安对海绵城市建设验收“收官不收劲”的执着。
这份执着,源于广安市交出的亮眼答卷。今年9月底,广安市顺利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共同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终期验收。
这份执着,更指向未来。从2016年获批四川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到2022年成功入选“十四五”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广安市打造西南滨江台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的脚步,从未停歇。
破题台地 让雨水“听指挥”的城市智慧 “想读懂广安的海绵密码,就去公园街道里走走。”市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科科长李山泉的一句话,道破了这座城市治水的巧思。
广安市中心城区,从城北渠江沿岸—城南片区—枣山、协兴片区,海拔呈梯次攀升,呈现出“三阶台地”的地形,塑造了错落有致的城市景观,但更是以前治水的“老大难”。强降雨时,雨水顺坡奔涌,新南门等低洼处常常要积水。
如今,这场人与自然的博弈,早已换了模样。
西溪河畔文博公园,是市民的休闲好去处,更是广安市“梯级滞蓄”理念的微观样本。雨天,山顶雨水,经碎石带消能净化后汇入蓄水池,再流经景观池、雨水花园,最终成为山下音乐喷泉的水源。
“这套依山而建的系统,核心在巧妙引水、蓄水、用水、排水,把雨水‘包袱’变成解渴‘资源’,实现雨水高效循环利用。”李山泉说。
这样“会呼吸”的海绵公园,广安已建成76个。前锋区体育运动公园的透水旱喷广场,踩上去不溅水、能透气;渠江红滩音乐公园的延时调节塘,雨天存水、旱天亲水;西溪河沿岸生态治理项目以“五水共治”为引领,串联起賨城里综合体、夜景、游船等“水文化”场景,2025年春节单日客流超10万人次……它们是市民的“后花园”,更是城市雨洪管理的“调节阀”。
公园是“绿色海绵”,地下管网则是城市的“灰色血脉”。广安市搭建的海绵城市建设GIS系统,给1353公里地下雨污水管网装上了“透视眼”。3年间,全市系统治理河道13.5公里,新建改建排水管网236.8公里,布设304套监测设备;依托大数据模型和气象数据,还能提前2小时模拟积水风险。在“智慧大脑”的加持下,广安主城区应对雨洪愈发从容。
海绵城市建设的红利,渗透在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会展街等78条背街小巷从“溅水路”变身透水美观的“彩虹路”,电力小区等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后旧貌换新颜,广安凤栖澜庭等新建小区将临街绿化带与社区相融,打造出开放的生态海绵公共空间……
数据印证蜕变:主城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整体达10年一遇,66%的排水分区达30年一遇,27处易涝点清零;城市内河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污水处理关键指标较2021年大幅提升。
全域进阶 把“示范答卷”写成“全域篇章” 验收的喜悦褪去,更务实的脚步紧随而至。技术培训持续开展,邻州大道改造等融入海绵理念的基建项目稳步推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谢祥奎道出城市追求:“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城市更新。”
打开《广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布图》,187个示范项目遍布在广安区、前锋区、广安经开区,但这绝非全部。“其他县(市、区)正按全市统一规划稳步跟进,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正从主城示范迈向全域提质。”谢祥奎说。
三年示范实践,为全域进阶攒足了底气——
制度层面,《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筑牢法治根基,《建设工程海绵城市源头控制设施设计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关于做好广安市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相关事宜的通知》等17项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让建设有章可循;人才层面,市海绵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成立,专业队伍配齐、专家驻场指导,本土人才持续培育,形成“机构+专班+智库”的统筹推进体系,广安市“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机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空间层面,广安区城南污涝同治老城改造示范片区等总面积约23平方公里的4大示范片区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华蓥市等县(市、区)、园区及牌坊村、金安村等城乡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涵层面,“连通树池”“离线式生物滞留带”等破解老城坡度难题的特色做法不仅在广安市落地,更在全国数十个城市推广使用,成为广安市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缩影;
产业层面,小孔出流开孔板等海绵设施实现标准化生产,源单科技、亿腾欣建材等本土企业崛起,海绵经济新动能持续释放。
从解决积涝“痛点”,到打造宜居“亮点”;从攻克改造“难点”,到培育产业“增长点”,广安市以一场久久为功的城市更新,将雨洪转化为资源,让城市真正“会呼吸”。
收官不松劲,进阶不止步。广安市将在“十五五”期间,继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姿态,深化打造西南滨江台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典范,书写独属于自己的“城市进化论”。
来源: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