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宿迁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城市,并成为率先完成试点任务的五个城市之一。今年3月,在财政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的第一批、第二批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地区绩效评价中,宿迁获评最高等级“优”。
奖杯的光芒,终究要照进民心才有温度。泗阳县卢集镇居民王冬的晨练路线,已从曾经的“绕沟走”变成了如今的“沿沟行”。3.2公里长的农科中沟,过去垃圾漂浮、异味扑鼻,如今薄雾中飘来草木清香,成了居民晨练、孩童嬉戏的好去处。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宿迁这项工作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全市坚持以系统思维破解治水难题,构建起“高位统筹、精准施策、长效管护”的治理体系,让每一步治理都踏在实处,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宿迁经验”。
“一盘棋”统筹,凝聚治水合力。宿迁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将治理任务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月度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一机制在泗阳县卢集镇农科中沟治理中成效显著:针对这条3.2公里的农田退水河道,多部门联合开展管网普查、溯源控污,同步实施截污纳管、机械清淤与生态修复,累计清淤9299立方米,彻底阻断了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入河,实现了水体的“脱胎换骨”。
“清单化”施策,确保治理精准。宿迁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试点工作的通知》《宿迁市农村黑臭水体验收管理办法》等文件,将治理任务分解为具体工程节点,实行定期调度、闭环管理。在宿城区利民河治理中,精准施策成效显著:针对河道返黑返臭问题,修订“一河一策”方案,布设400平方米生态浮岛,种植净水植物,配合管网改造,使氨氮浓度从5~6mg/L降至0.1~0.2mg/L,水质实现了显著提升。在宿城区埠子镇大西村,宿迁更跳出“单点治污”思维,贯通4处汪塘水系,构建活水循环系统,让昔日污水横流的洼地变成清澈如镜的景观水面。
“长效化”管护,巩固治理成果。宿迁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全面落实《宿迁市基层河长巡河实施细则》,细化乡镇、村级河长在河道巡查、岸线保洁、黑臭防治等方面的职责。在技术层面,构建智慧监管网络,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溶解氧、pH值等关键指标异常,系统自动报警,形成“发现—处置—反馈”的闭环机制。
四级河长的有效履职与智慧监管的技术赋能,共同为长效管护筑牢了制度与技术的“双支撑”。而全民参与的深度融入,则为治理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宿迁创新“治水+增收”机制。例如在埠子镇大西村,治理达标的汪塘被交由村民经营水产养殖。这种“权责利统一”的模式,有效推动了村民从“旁观者”向“受益者”与“守护者”转变。同时,宿迁还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鼓励市民通过图文、视频等方式反映问题,构建起全民“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11万立方米清淤量、24万平方米生态护坡、66公里管网铺设……这些数据背后,是宿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扎实步履。当农科中沟晨雾中飘来草木清香,当大西村汪塘倒映出白墙红瓦,宿迁的实践已然证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坚持高位统筹、精准施策与长效管护相结合,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身边的“幸福靠山”。
来源:宿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