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上午,“水润凤城,韧性共生”——佛山市顺德区系统治水专题调研活动座谈交流会在顺德华桂园举行。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受邀作指导发言,围绕城市水环境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分享了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与系统思考。
张全是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资深专家,也是国内最早引入并推动“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落地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倡导“营城必先理水”,强调以城市生态体系建设为核心,系统推进“大海绵”格局构建。其团队曾深度参与佛山及顺德的城市总体规划,对该地区的发展脉络与水环境变迁有着深刻理解。
张全充分肯定了顺德近年来在水环境系统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突破,认为其“系统化思维”和“分层分区的实施路径”为南方河网地区治水提供了重要参考。
“海绵城市”建设需打破“项目孤岛” 座谈会上,张全回顾了自2002年以来顺德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水环境的巨大变迁。他指出,本世纪初,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南方地区河网水质下降,部分河流甚至丧失了直接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
而如今,通过持续治理,顺德水环境实现了“从不可用到基本恢复”的跨越,成效超出预期,显示出系统治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他特别提到,2002年编制顺德城市规划时提出的“每个围要建一个污水处理厂,自成排水体系”的规划理念。
“当时在评审会上压力极大,大部分专家认为集中处理效果更好,”张全说,“但从最新治水效果看,可能系统化治理、分区施策的思路还是对的。”顺德坚持系统治水,注重“地面一张图、地下一张网”的统筹思路,将治理单元从“整个城市”缩小到了“每个联围”精准施策,既实现成本与效益的优化,更为未来升级预留了弹性。
张全指出,无论是水环境整治还是海绵城市建设,都必须打破“项目孤岛”,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而顺德治水最值得肯定的,正是真正抓住了“系统化”这个关键。
治水要兼顾近期实效与长远韧性 在谈到具体水环境问题时,张全将当前挑战归纳为三类:外水入渗导致管网水位偏高、雨污分流与管网效能不足、河涌治理实施难度大。他表示,顺德目前的治理目标清晰、路径明确,体现了对问题本质的准确把握,避免了以往部分城市“目标空转、脱离实际”的误区。
对于治理节奏,张全提醒,水环境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兼顾近期实效与长远韧性。他以国内外经验为例指出,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往往需数十年持续努力。他建议,在推进系统治理的同时,也要为未来标准提升、需求变化预留弹性,注重分区、分层推进,提高资金与资源的使用效率。
对于农村污水处理,张全呼吁“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套用城市集中处理路径。他分享了北京大兴机场周边某镇采用“不锈钢池体+液位传感器+智慧平台”的分布式案例,其具有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更适合小规模农户区域。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张全结合顺德实际指出,南方地区海绵城市的重点在于控制面源污染、提升水源质量,而非单纯强调雨水径流削减。他建议在推进小区改造、绿色设施建设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并探索制定适用于本地的“调蓄排放规程”,实现跨部门协同治理。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