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现代水网建设情况。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万光临表示,今年是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收官之年,三年来,我市抢抓国家政策窗口期、建设黄金期、改革攻坚期重大机遇,全力推进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实施169项省市重点水利工程,我市现代水网建设全面起势,形成了水资源、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
水务建设投资持续发力 万光临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我市锚定现代水网市级示范区建设目标,按照“把水蓄起来,让水动起来,清水活起来”三步走战略路径,全力推进水网骨干工程,“五干十脉、五纵五横、两枢多点”的青岛现代水网主骨架和枢纽节点加快形成,水网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投资37.29亿元的黄水东调承接工程建设完成,开辟了青岛第二条客水输水线路。投资91.5亿元的官路水库工程,今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投资78亿元的官路水库输配水工程正加快建设,将建设覆盖全域的4条输水管线和7座水厂,我市客水调引“双渠双库”战略格局即将实现。2023年以来,我市共实施169项省市重点水利工程,水网投资连续三年迈上新台阶,累计完成投资263.12亿元,投资完成额度是2019-2021年的2倍,推动实现了水务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全局性优化。
近三年,水利项目建设共吸纳就业人数15099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总额4.73亿元,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11391人,发放农村劳动力工资总额3.52亿元,有力发挥了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灾害防御能力持续增强 面对近年复杂严峻的防汛抗旱形势,我市迅速完成市、区(市)防汛抗旱指挥体系调整,两级水务主管部门全面承担防指日常工作,有效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科学防范应对了局地旱情、台风“格美”等历次强降雨影响。
筑牢工程防御根基,先后实施了小沽河、墨水河等19条河道(段)治理,完成宋化泉等40座病险水库及白马河拦河闸等24座病险闸坝除险加固,组织了即墨移风、胶州李哥庄和少海等易涝区治理,改造市区152处积水点,安装排水窨井防坠落设施40万套。
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建成山洲水库运行管理矩阵部级试点,推动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先行先试体系。推进智慧水务项目建设,完成防汛抗旱、供排水等10个分项系统建设,为助力水务工程指挥调度和决策管理提供了关键支撑。
开源节流成效日益凸显 坚持区域互通、主客联调,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连续三年蓄水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每年调引客水约4亿立方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水源保障。
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用水总量、强度双控,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约15.7%,2024年末全市地下水位较上年同期上升0.77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再生水超过5.16亿立方米。
深化节水控水行动,七区(市)全部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20家高校认定为“省级节水型高校”,创建17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119个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创建率实现100%全覆盖。青岛连续4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
河湖面貌实现根本性转变 全市设立(市、区市、镇街、村)四级河湖长4558人,先后组织开展了河湖清违清障、“清河行动”、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等专项整治活动,一些多年积存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2023年来全市创建11条(段)、全市累计创建31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大沽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显著,李村河被评为全国美丽河湖典型案例,越来越多的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市民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打卡地”。
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建成即墨凤凰山、胶州澄海河、莱西黑虎山等2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7平方公里。
全面完成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完成6261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排查,城市和县城建成区123处水体未出现返黑返臭问题,目前全市完成18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排放标准的规模占到污水处理总规模的74.8%,有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品质提升。
水务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深化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2023年以来全市改造509公里农村供水主管网、708个村庄的村内管网,新增规模化供水村庄2005个,实现了85个未通自来水村庄通水销号。改造扩建崂山、棘洪滩、车家河等6座水厂,持续推进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市区更换智能水表33.9万块,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水压、水质、水费问题。
针对民生在线、行风在线等反映的市民涉水诉求,借助“12345·青诉即办”大数据平台,建立台账、分解任务、限期办理,满意度解决率不断提升。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修订,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水务20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惠企政策实现精准直达。
加强移民后期扶持,2023年以来,争取中央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46亿元,实施扶持项目582个,惠及730个水库移民村,近30万人次受益,25个移民村入选全省景区化村庄。
纵深推进现代水网建设 面向十五五,我市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青岛市现代水网建设向纵深推进。
科学谋划水务发展思路。统筹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科学编制水务“十五五”发展规划。指导区(市)科学谋划好2026年及“十五五”期间现代水网建设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级盘子。加强与发改、财政部门联动,统筹做好中央和省上级资金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申报。
加快推进水网项目建设。坚持实行市、区两级水网协同融合,大力抓好现代水网建设,全力推进官路水库及输配水工程重大项目建设,统筹实施水源调配、河道治理、防洪排涝、城乡供水、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智慧水务等方面项目建设。持续实施“水网+”行动,建成一批“水网+”示范项目、示范带,初步形成水网建设与生态、文旅、产业等方面融合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水务领域改革。坚持水网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务新质生产力,健全水网重点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推进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开展青岛市区域原水综合水价改革,推动建立全市水资源“同城同价”原水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政策,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排水领域“厂网河”一体化管理改革,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务投融资等领域改革,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为水务高质量发展做好制度保障。
来源: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