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近日揭晓美丽海湾评选结果,惠州红海湾(惠州段)与大亚湾(惠东段)双双获评“广东省美丽海湾”,其中红海湾(惠州段)凭借其系统性的生态治理与创新性的价值转化模式,成功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海上生红树,鹭鸟点烟汀。红海湾(惠州段)正以其“海拥半岛、岛抱碧洋、洋缀翠岛”的独特地理格局和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滨海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惠州样板”
系统治理:陆海统筹攻坚,重塑碧海银滩 如今的红海湾(惠州段)湾内,分布着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连片红树林,形成“海上森林—滩涂—浅海”三级生态屏障,栖息鸟类超130种,鱼虾蟹贝繁衍其间。五类濒危海龟在此栖息,绘就“红树映水、龟翔湾生”的生态画卷。

然而,曾经的海湾犹如“死海”,由于海水养殖无序发展,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陆源污水排入,海水逐渐变得黑臭,红树林等生态系统急剧萎缩,对海湾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
痛定思痛,惠州市以陆海统筹为原则,在红海湾(惠州段)打响了一场全方位的海湾治理攻坚战。
在吉隆河流域,累计投入4.2亿元实施“水岸同治”,通过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整治“散乱污”企业等举措,将水质从2019年的劣Ⅴ类提升至2024年稳定保持Ⅱ类。全市构建了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管”闭环机制,199个排口实现100%备案管理,并建成日处理能力11.5万吨的“五厂联动”污水处理体系,配套管网覆盖所有街镇。2024年,湾区排口达标率达99.52%,近岸海域水质多年保持100%优良,沿湾海域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现在海水清了,沙滩也干净,我们渔民感受最深。”盐洲岛本地老渔民告诉记者,以前经常能看到海面漂浮的垃圾,现在几乎很少看到。这得益于惠州聚焦近岸海域与入海河道垃圾污染,建立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多点布控的治理机制,推行“巡查—通报—整治—反馈”闭环管理。2024年,惠东县组织实施常态化垃圾清理,累计清理海岸121.22公里、海域72.7平方公里,垃圾总量达41.94吨,有效维护了湾区岸滩海域的洁净状态。
同时,惠州市全面整治养殖污染,累计清退非法养殖面积3796亩,清拆盐洲渔港网箱1610口,并在全县100家高位池养殖企业配套建设“三池两坝”尾水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治理全覆盖。
生态保育:科学修复守护,构建生命乐园 2024年8月,红海湾(惠州段)海域首次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平均密度达47尾/平方米。以厦门文昌鱼为代表的珍稀海洋生物是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关键物种,这一发现显示海湾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惠州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在红海湾(惠州段)构建起完整的滨海生态系统。
自2013年起,惠州将红树林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先后出台多项保护规定,并设立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同步,加强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构建“保育—科研—宣教”三位一体保护体系。近年来,保护区累计放流海龟超6.5万只,常年栖息5种国家重点保护海龟。
“看着一片片光秃的滩涂重新披上绿装,白鹭回来了,鱼虾也多了,这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在考洲洋从事红树林巡护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感慨道。通过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8个修复项目,选用本地红树种进行科学种植,考洲洋新增红树林面积逾6000亩,恢复至上世纪60年代连片规模,建成全省首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以红树林保护修复为核心,惠州推进“退养还湿—潮沟修复—生物廊道构建”立体修复工程,重建红树林湿地系统。通过陆海统筹、要素联动、功能融合的多维治理架构,初步形成海湾生态环境治理的“控源截污—立体修复—功能再生”大湾区实践。2023年,好招楼、盐洲岛红树林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形成“双核驱动”湿地保育格局。2024年,惠东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提供“科学修复—系统管护—社区共治”的“惠州经验”。
点绿成金:生态价值转化,实现共生共赢 经过系统治理,红海湾(惠州段)不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更探索出一条“点绿成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4年,广东能源集团以超400万元竞得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落地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刷新国内碳汇交易双项纪录。通过红树林营造成果核验,惠东县还获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1026.6亩,形成“固碳增汇—指标置换—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考洲洋区域,“红树林+养殖”耦合模式正在试点推进,250亩鱼塭创新打造红树林立体生态养殖体系,形成“林下星虫生态牧养”“潮沟青蟹共生系统”“滩涂贝类底播增殖”三类特色种养模式,创新推动生态养殖产业升级。
此外,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好招楼湿地公园,来自深圳的研学团队正在观察鹭鸟的栖息情况。“这里的生态太好了,孩子们能亲眼看到红树林生态系统,比书本上生动多了。”带队老师表示。目前,“生态修复+湿地旅游+研学教育”的融合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海龟湾旅游区成为国家3A级景区,相关研学产品入选省级特色名单。
在黑排角海岸,主题民宿、星空露营地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环境变美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好了起来。”当地民宿经营者笑着说。通过“专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共富机制,村民们切实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与此同时,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被赋予新的生态内涵,《渔村里的故事》等生态主题剧目将环保理念融入传统艺术,通过“非遗展演+生态课堂”的形式,让生态保护意识随着渔歌的传唱深入人心。
从污染防治到生态修复,从价值转化到社区共建,惠州红海湾的成功实践,为美丽海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绘就一幅人海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