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泰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三水统筹”为原则,坚持“上下结合、左右联动、长短兼顾”的系统治理思路,创新实施“前端排查管控、中端治理修复、末端生态净化”的“三端治理”模式,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柴汶河流域生态功能稳步恢复。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水环境治理新格局。新泰市高度重视水环境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一线督办,形成高位推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通过实体化运作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多部门集中办公、联席会商制度,统筹生态环境、工信、住建、畜牧、水利等部门力量,形成“一盘棋”治水合力。针对水污染防治突出问题,动态更新清单,开展常态化督导,汇总梳理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实现闭环管理。
为精准掌握水环境现状,新泰市组织执法人员与“环保管家”联合开展巡查,采用“无人机+徒步”方式对柴汶河干流及20余条支流、35个入河涵洞进行地毯式排查,建立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清单,全面完成160个入河排污(水)口的溯源监测与分类整治。同时,加强对东周水库、金斗水库、光明水库等3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隐患排查,每季度开展63项指标的水质监测,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突出源头管控,筑牢水污染治理第一道防线。在“前端”治理方面,新泰市紧盯入河排污口和涉水企业两类关键源头,坚决遏制污染物入河。一方面,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实行“一口一策”管理,对已整治排口开展“回头看”,巩固整治成效;对未完成排口加强督办,确保按期完成整治。另一方面,强化涉水企业监管,对33家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严格审核环评、排污许可、在线监测等环节,建立监管台账,严厉打击超标排放、数据造假、偷排偷放等行为,推动企业依法排污、达标排放。
强化中端治理,保障流域水环境安全。新泰市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流域治理为重点,不断强化“中端”治理措施。一方面,持续推进县级和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与保护区划定,加强部门协同与信息共享,健全水源地风险防控体系。另一方面,针对华源矿井水等历史遗留难题,采取“政企校”合作模式,建设日均处理3万吨的矿井水处理厂,依托山东农业大学等技术团队攻关治理难题,实现矿井水达标排放。同时,布设42个地表水监测点位,每月开展采样监测,及时分析水质变化趋势,为精准治污提供数据支撑。
注重生态修复,提升流域自净能力。在“末端”治理中,新泰市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十四五”以来,先后实施新汶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柴汶河南宋大桥下游人工湿地等水质净化工程和金斗水库、光明河上游刘杜段等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推进柴汶河流域综合治理。
在管理方面,实施柴汶河全流域分段管控机制,建立“点源—支流—干流”联防体系,加密水质监测频次,动态调整治理策略。在养护方面,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在谷里大桥、南宋大桥等河段投放滤食性鱼类35万余尾,补充生物种群,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推动流域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效。新泰市坚持“长短结合”,既狠抓当前问题整改,又注重长远机制建设。短期内,组织力量对柴汶河及其支流开展全面排查,累计巡查河道410公里,所有问题均移交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纳入市级督导范围。长期看,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紧盯政策资金导向,谋划和申报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健全生态补偿、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等制度,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治标”走向“治本”。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新泰市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柴汶河流域水质稳定提升,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人民群众的亲水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下一步,新泰市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完善长效机制,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新格局。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