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利部数据,2025年1—10月,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094.7亿元,实施各类水利项目4.6万个,新开工水利项目2.8万个。其中,新开工湖南省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二期、广东黄茅峡水库、广西邕北灌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48.4万人,发放就业人员工资470.6亿元。
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产业,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古代都江堰、郑国渠的千年治水智慧,到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的崛起,再到新时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提出,水利建设已从传统的防洪灌溉向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智慧管理等多维度拓展。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城市化进程推动供水排水需求激增,乡村振兴战略对农田水利提出更高要求,水利建设行业正迎来以“补短板、强监管、提质效”为核心的转型机遇。在政策持续加码、技术创新驱动、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背景下,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一、水利建设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顶层设计与地方协同推进 近年来,国家将水利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通过“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明确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2025年,水利部制定印发了《2025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按照2025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这一主线,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化取用水全过程监管,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深化用水权、水资源税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二)社会需求:多领域驱动需求升级 人口增长、城市化率提升和产业转型共同构成水利建设的需求引擎。在农业领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灌溉工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高效节水、智能灌溉技术需求迫切;在城市领域,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倒逼排水防涝设施升级,老旧管网改造、再生水利用成为新增长点;在生态领域,河湖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等工程需求显著,水利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在跨区域调配领域,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推动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以缓解北方缺水、南方洪涝的结构性矛盾。此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促使防洪减灾体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转型,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需求持续释放。
(三)技术环境: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 技术革命为水利建设注入新动能。传统水利工程正加速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水资源调度、工程监测、洪水预警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智慧水利”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实现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流域水文过程,提升决策科学性;新材料、新工艺的突破则推动工程建设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如生态友好型护坡材料、模块化施工技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扰动。同时,技术创新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变革,从单一工程施工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服务延伸,提升行业附加值。
二、水利建设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水利建设产业链涵盖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运营维护等环节,各环节协同性不断提升。上游领域,建筑材料、水利设备供应商通过技术创新满足绿色工程需求,如新型管材、高效水泵、智能监测设备的研发;中游领域,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加强协同,推动EPC总承包模式普及,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下游领域,运营维护从传统人工巡检向智能化运维转型,催生专业运维服务市场。此外,产业链延伸趋势明显,工程建设与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水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跨界合作增多,形成“水利+”产业生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水利建设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聚焦城市水利、智慧水利和生态修复,如长三角、珠三角推进海绵城市和跨区域供水工程;中西部地区以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工程为主,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东北地区侧重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黑土区水土保持;西北地区则将节水灌溉、生态输水作为重点。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但水资源禀赋差异仍决定了各地水利建设的重点方向。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水利建设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五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分析:
“十四五”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2022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首次迈上万亿元大台阶,并连续3年突破历史纪录。2024年达13529亿元,预计“十四五”水利建设完成投资超5.4万亿元,是“十三五”的1.6倍。
“十四五”以来,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优化。截至2024年底,我国共建成水库9.5万座、大中型调水工程200项、大中型灌区6924处、堤防31.8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从发展环境到现状特征,中国水利建设行业正处于“内外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赋予行业新的增长动能,但区域不平衡、机制性障碍等问题仍需突破。如何在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三、水利建设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工程建设向“系统治理”转型 传统水利工程以单一功能为主,未来将更注重系统性、综合性。流域治理从“分段施策”转向“全域统筹”,结合防洪、供水、生态修复、航运等多重目标;城市水利从“灰色基础设施”向“灰绿结合”转变,推广海绵城市、生态驳岸等技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农村水利从“分散建设”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灌区连片改造、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提升管理效率。
(二)技术创新引领“智慧水利”深化 信息化、智能化将贯穿水利建设全流程。在工程设计阶段,BIM技术、数字孪生实现可视化建模与仿真优化;在施工阶段,智能装备、无人化施工减少人工依赖,提升工程质量;在运营阶段,物联网监测网络、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水资源动态调度、工程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智能化。同时,跨界技术融合加速,如5G与水利监测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水资源交易,推动行业向“数据驱动”转型。
(三)市场主体向“多元化、专业化”发展 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社会资本参与领域将从经营性项目向准公益性项目延伸,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模式。行业分工更趋细化,专业型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如节水设备研发、智慧水利解决方案、生态修复技术等,大型企业则向全产业链服务商转型,提供“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一体化服务。此外,国际合作将从工程承包向技术标准输出、产能合作升级,提升中国水利建设的全球影响力。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