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治污有“数”,读懂美丽之城重庆的生态密码
治污有“数”,读懂美丽之城重庆的生态密码
发布日期:2025/11/12 10:33:39
    霜降将至,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慈云场河沟,河水清澈,水草摇曳,村民在河边悠然散步、闲话家常。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因管网破损严重、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河道一度淤积,河水发黑发臭。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当地通过管网改造、生态补水等综合整治措施,让这条曾困扰172户居民的黑水沟蜕变为“后花园”。

    慈云场河沟“焕新颜”的背后,是重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激活美丽乡村“细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生动实践。

    “十四五”期间,重庆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进一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治污有“数”

    碧水蓝天绘就美丽重庆新画卷

    位于巫山县境内的大宁河是长江一级支流,自北向南流经龙溪、福田、大昌等7个乡镇后汇入长江。作为大宁河流域重要的生态湖泊,巫山大昌湖过去水体黑臭、垃圾漂浮。如今这里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水清岸绿、百鸟翩飞,是当地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大昌湖的蝶变是巫山县数字化治理生态环境的生动实践。巫山县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在长江干流和次级河流的重要点位安装了10个360度旋转的“全球眼”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江面垃圾漂浮物情况。同时巫山建设了大宁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数字化系统,实现对大宁河巫山段全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控。

    数字赋能让治水从“人治”转为“智治”。“十四五”期间,重庆建成“巴渝治水”应用,实现包括住建等22个部门的协同联动,整合900余项跨部门数据,汇集感知点位超过1.6万余个,构建起“快速感知、风险研判、态势分析、高效处置”治水监管体系。得益于该系统,重庆从问题发现到快速交办,从排查溯源再到问题解决,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

    为实现多跨协同和分级贯通,赋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重庆还在市级层面研发了“巴渝治气”应用系统,通过多跨数据的在线归集交互(122项数据,小时交互量800余万条)实现了空气质量一图览、预测研判一掌明、重点项目一键查、区县考核一屏调等基本功能。

    来自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水质优良比例已经连续4年优于97.3%目标任务,连续2年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民生实事,整治黑臭水体1300余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重庆蓝”“夕阳金”经常在朋友圈“C位出道”。

    治污有“数”,青山绿水、望见山水、亲山近水,重庆正在绘就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时代“山水画卷”。

    治废见“效”

    “生态包袱”变身“绿色财富”

    近段时间,梁平区的柚子陆续进入成熟采摘期,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柚香。

    梁平柚已有200多年历史,是中国三大名柚之一,素以皮薄肉嫩,芳香浓郁,汁多香甜而久负盛名。然而,在其种植生产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甜蜜”的烦恼。

    梁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梁平柚栽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30万吨,是当地强村富民的优势特色产业。然而,随着全区柚子种植面积的快速增长,品相略差的次果也相应变得多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柚子次果比例在20%—30%。而且,由于次果销售价值还不足以抵扣人工和肥料等生产成本,很多农户宁愿果子烂在地里造成环境污染,也不愿采摘贱卖。

    为此,梁平区引进打造精深加工厂,构建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全环节增收产业体系。如今在梁平,80%的柚子通过鲜食卖掉,20%的次果变成了加工产品。通过深入实施“无废+”行动,梁平从源头上减少次果产生量3至4万吨。

    通过无废城市建设,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的还有涪陵。“以前腌制过的榨菜皮被当作废弃物处理。如今,通过技术手段,榨菜皮摇身一变成了榨菜酱油。”涪陵区群胜农榨菜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吴玉胜说。

    近年来,提质建设全域“无废城市”,累计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8040吨,预计今年底重庆市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新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146.1万吨/年,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800余个……推动“无废”理念融入社区、企业、校园,重庆正让微小单元成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者与受益者。

    发展逐“绿”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走进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的重庆百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亚”)卫生用品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正以每分钟2000片的速度高速运转。除了隔段时间需要工人补充原材料,其余生产环节均实现无人操作。

    “公司持续改进技术、引入新生产线,积极推行高效节能的生产运营模式。”该公司生产厂区负责人介绍,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百亚还积极探索循环生产模式以提升产能。公司引入的光伏项目每年可提供1700多万度电;与周边合作伙伴联动,将5000多吨废料送往焚烧发电厂转化为电能,通过垃圾分类实现资源梯级利用,真正让“废料”变“资源”。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十四五”以来,重庆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重庆在全国率先印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精准划定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管控单元,为不同区域精准定制差异化管控措施。既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守护好老百姓窗外的风景,为区域发展明确生态底线;又避免传统管控中的“一刀切”,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清晰的环境合规指导,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推进。

    “十四五”以来,重庆审批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环评1.1万余个,涉及投资超2.1万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园区20个,重庆地方碳市场累计交易5335万吨,超过了12.9亿元。过去5年,重庆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指标持续降低,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除了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方式,正在融入重庆市民的生活。

    重庆公交集团推出低碳惠民新举措,市民可以通过“碳惠通”小程序直接扫码或绑定公交卡乘坐公交车,“碳惠通”平台自动量化其减排效果后给予碳积分,再用碳积分到平台积分商城兑换公交券,引导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经济发展逐“绿”,社会方式转“绿”。如今,“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是美丽重庆的模样;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亦是美丽重庆的模样。

    未来,重庆将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关键任务,积极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改善,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标志性成果,更好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重要力量。

    来源:华龙网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治污有“数”,读懂美丽之城重庆的生态密码
让城市“有弹性”“会呼吸”——松原市推进
深圳修法优化排水管理进小区长效机制
擦亮城乡水环境“幸福底色” 南京市通报水
中国水利建设行业深度变革:“十五五”企业
山西计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河湖
首获“大禹鼎”金鼎,宁波以数字化赋能水治
苏州城区水环境调度有了“智能芯”
宿迁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55次降雨考验
探索超大城市智慧韧性建设 成都建成投用城
热点资讯排行
1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2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3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退役动力电池、
4第26届中国环博会——国际沼气与农业废弃
5解锁循环经济密码,开启产业黄金市场 第2
6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72024水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北京举办
8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9什么导致了西班牙极端洪涝?
10西班牙媒体:洪灾过后,西班牙鱼米之乡自然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