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古城“六脉渠”中唯一存续的千年水脉,东濠涌曾见证“舟舸云集、商贾如织”的岭南水乡盛景,也曾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一度沦为“蘸水可写字”的黑臭河涌。广州市越秀区直面东濠涌的生态之困,经过十余年的综合整治,让这条千年古涌重获新生。今年,东濠涌成功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东濠涌的治理过程,是对超大城市中心区河涌整治的路径探索,也为其他地区美丽河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东濠涌的生态变迁 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明清时期广州古城的护城河,曾是广州重要的交通航道及城内的主要排水渠道。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多、产业扩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州每日有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排入东濠涌。加之补水匮乏、河道淤积、管网不完善、雨污合流等因素,东濠涌水质严重恶化。早些年,相关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整治工作,但治理效果一直不理想。
2008年,广州将121条河涌治理列为“民生一号工程”,东濠涌因处于核心老城、污染和黑臭严重、桥隧密布、拆迁量大、技术复杂,故而成为了检验城市治理能力与决心的关键战场。通过持续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的东濠涌已经实现了从“掩鼻而过”到“亲水而居”的历史性跨越,呈现出“有河有水旱涝两安、有鱼有草水清岸绿、人文和谐文脉赓续”的美丽图景。总结起来,东濠涌的整治建设成果重点体现为“五个更”。
水安全更可靠。通过揭盖复涌、新建及加固堤岸、雨污分流与合流渠箱改造,在全国率先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推进“四洗(洗楼、洗管、洗井、洗河)五清(清除非法排污口、水面漂浮物、底泥污染物、河道障碍物、涉河湖违章)”专项行动,有效构建长效防涝体系。
水环境更洁净。构建“珠江取水—地埋式净水厂深度净化—河涌水体循环”的活水系统,日补活水量超10万吨,东濠涌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并保持稳定,持续满足景观生态、市民亲水等功能需求。
水生态更健康。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推行低水位、晒底泥、改造生态驳岸、广种本土植物等方式,完善河涌水生态系统;重塑“东濠涌—新河浦—东山湖”的水网活力,提升水源净化能力,消失多年的鱼群和对水质敏感的红尾水鸲等生物种群在东濠涌成为常客。
水文化更深厚。将河涌边两栋民国旧民居改造成全国首座水专题博物馆,展现东濠历史与治水历程。恢复东濠涌越秀桥、小东门桥、筑横沙桥、东华桥等历史名桥原貌,唤醒千年商都的“水城”记忆。精心打造东濠涌绿游路线,串联起沿线红色文化、广府文化和水利文化地标,形成了可游、可感、可学的文化景观长廊。
水经济更活跃。沿线新增文体广场、环形跑道、亲水平台等公共空间,“推窗见绿、下楼亲水”的美好生活图景惠及周边居民。如今,以东濠涌为轴线的市井生活段、文化丛林段、历史光影段、都市潮声段主题游径统筹推进,将进一步激活水经济。
东濠涌整治的经验启示 东濠涌整治的探索和实践,为全国人口密集型城镇建成区河流治理与保护提供了样板。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经验。
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在整治过程中,广州市确立了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模式,始终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规划引领,分期攻坚。一期工程聚焦南段明涌,以截污、清淤、生态景观建设为重点,快速形成示范效应;二期工程直面中北段暗渠顽疾,攻克揭盖复涌、深层排污等技术难关,适当提高河涌行洪标准;三期深隧工程,打造“地上一条涌、地下一条隧”立体水脉,协同化解初雨污染与内涝风险,实现从单一治污向“三水统筹”、污涝同治的跃升。长效管护,精准施策。全面落实“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系统性治水方针,形成了闭环管理的保障机制。高位推动,战略接续。从亚运治水攻坚到河长制的深化完善、千里碧道的高标准建设,再到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作为示范引领,广州市久久为功推动东濠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宜居品质。在东濠涌治理改造过程中,相关部门推行智慧柔性施工,最大程度减少扰民。二期工程应用“分段明挖周末施工”方案、“桥梁桩基托换”工艺等精细化措施,在确保工期的同时,有效保障了城市交通、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同时,成立东濠涌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18名社会各界代表全程参与方案优化与矛盾调解,做到问题立接立办、限时办结,将“民意变量”转化为“治理增量”。建设滨水绿道、亲水平台、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将东濠涌沿线打造为开放共享的优质亲水空间,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亲水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数智赋能水治理韧性。广州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优势,以数字化、智能化提升东濠涌治理效率和精准度,为城市水网韧性注入强劲动力。建立“区—街—社区”三级河长网格,依托水质在线监测与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慧巡河、风险精准预警、执法监管高效联动。推出“共筑清水梦”社会参与平台,推动治水护水常态化、社会化。依托东濠涌深隧智慧管理控制平台,融合液位、流量监测与气象数据,构建水动力模型。通过远程集控泵闸,实现初雨截污、洪峰调蓄与排涝协同,显著提升了流域防灾减灾能力。智能装备突破深隧清淤技术瓶颈,利用自主研发的“深隧慧眼”测绘系统,实时监控深隧结构数据。创造性运用“智能清淤机器人+高扬程吸污车”垂直作业,实现超40米深泵池精准清淤,显著降低作业风险,为市政排水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案与工程经验。
坚持赓续文脉,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东濠涌治理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文化复兴、涵养城市品质的实践。通过修复古桥水系肌理、打造博物馆与滨水文化长廊,将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集体记忆,转化为了可感知、可阅读的公共文化资产,使东濠涌成为展现千年广府文脉的“活画卷”。通过空间重塑,东濠涌从一条被割裂的“黑涌臭涌”,转变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品质的“活力生态绿轴”,其治理实践正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与人文环境改善。亲水空间的精心营造与“开门治水”理念的深入贯彻,使东濠涌治理过程成为凝聚共识、培育生态文化的公共课堂,为美丽河湖的长效治理夯实了爱水、护水、惜水的社会根基。
作者单位:陈子健,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朱孟德,广东省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