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央依法治国办正式印发《关于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广东省汕头市《坚持法治引领,推动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被命名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获得法治政府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从全流域普遍黑臭,到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V类;15条重要一级支流,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以上;底栖动物、鱼类从几近消失恢复至68种,消失多年的本地土著鱼种白条鱼(潮汕名:苦初鱼)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鼋也再现练江……汕头全面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高位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历经8年艰苦奋战,创造了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的奇迹蝶变。

建章立制:为练江整治提供法治基础 2025年6月18日,是练江治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
这一天,《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与《揭阳市练江流域协同保护规定》正式同步施行,标志着练江流域治理进入法治化协同保护新阶段。
《汕头市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打破了揭阳、汕头两地的行政区划限制,并创造性地规定了人大协同监督方式,明确两市人大常委会建立监督协同机制,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
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黄楚瑜表示,条例紧密贴合汕头实际,从练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具体情况出发,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护航练江流域绿色发展。
这并非汕头首次通过立法守护绿水青山。汕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刘燕飞表示,2018年练江整治工作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批评后,汕头全市上下转变环境治理观念,坚决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充分运用地方立法权,在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领域先后制定实施练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河长制、河道管理等近50件法规制度,为流域污染整治在制度构建、依法决策、依法治污等方面提供坚实法治支撑。
这些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地方立法和制度构建,使练江流域多年的生态环境治理难题一一得到破解,练江实现从全流域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稳定达到IV类的重大转折性变化,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练江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以上率下:以法治思维凝聚治理合力 练江流域整治中,面对多年沉疴宿疾,汕头市委、市政府以上率下,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练江治理难题。
在练江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汕头按照水环境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的要求,建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小组,强力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工作。
练江治理被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汕头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包干练江流域内污染最严重的支流,带头驻点办公、巡河调研,深入治污一线督导工作。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巡查调研,四级人大代表和三级政协委员联动监督,深入一线走访群众、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治污发力。
通过建立健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汕头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干部严肃问责、依法查处,以铁的纪律推动练江治理任务落地见效。48个相关部门(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逐一明确落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会商”,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污水设施逐步完善、河道清污清障、印染园区建成……领导带头攻坚,治污责任一一落实,练江综合整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如今,一到端午节期间,一场场热烈的端午龙舟赛在练江水面接连上演,一条条龙舟在水面上演精彩角逐,每一次的划桨都凝聚着练江治理的成果。

依法行政:从严执法、系统治理实现标本兼治 法治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立法,更在于执行。
汕头坚持依法行政,在练江综合整治中,汕头市、区两级设立环保警察,开创“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模式,并形成以生态环境执法为主导,“水务+农村农业+城管+属地镇街”等多部门协同执法模式,合力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汕头还推动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大力推行减免责清单制度,出台“执法观察期”制度,加强“两法衔接”,加大生态环境刑事违法的打击力度。
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执法、公益诉讼联动衔接机制,不断推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将“严格执法+柔性帮扶”相结合,以宽严相济的举措支持企业合法经营发展,彰显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推动产业转型是练江“蝶变”的重要举措。汕头坚决“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把推动集中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作为治理污染的根本之策,建设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推动流域内183家印染企业全部入园集中生产、集中治污、集聚升级、集约发展。
针对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汕头5年内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投入390亿元,基本实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泥日产日清,污泥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共建共治:短期“蝶变”化为长治久清治理机制 练江污染治理、美丽河湖建设不是一时之计,需要持续发力,如何将短期“蝶变”化为由法治保障的长治久清的美丽河湖,汕头构建了全民环保的“共治共享”体系。
成立于2019年9月的练江“河小青”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800小时,在公众参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练江两岸开展植绿、巡河、科普活动,见证着练江成为‘治污典范’。”“河小青”志愿者林廷丽说。
汕头还建立新闻发布会、曝光台、舆情监督、法治宣传等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首创“双匿名”举报模式,出台奖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办法,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2021年以来,受理练江流域“双匿名”有奖举报线索78宗,查实40宗,奖励85.4万元,其中通过有奖举报途径查处的“非法印花作坊通过暗管违法排放污染物”案件,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环境执法典型案例通报表扬。
难能可贵的是,汕头将练江阶段性治理举措和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整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逐步探索“两山”转化实现路径,带动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同频共赢。
练江流域2个纺织印染园区工业总产值已经从2021年的48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47亿元,增长超两倍;202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投资额213.16亿元,占全市投资31.27%,同比增长35.7%。同时推动丝苗米等特色生态农作物全链条发展,示范推动潮南区雷岭镇(荔枝)、红场镇(茶叶)、潮阳区海门镇(海虾)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各类特色生态农产品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行走在练江岸边,随处可见清水潺潺、绿意盎然的景象。青砖黄瓦的潮汕老厝旁,孩子们在纸上画出心目中的母亲河;平缓温润的河水里,许多人在畅泳。水清、岸绿、河畅,从“蓝图”变为了“实景图”。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