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胶州市聚焦“碧水、蓝天、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系统化思维、精准化举措、协同化机制破解治理难题,通过完善监管体系、搭建智慧平台、强化综合治理,全方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与治理效能双提升。
动态监管闭环化,筑牢危险废物安全防线。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胶州分局以“清单化、责任化、精准化”为核心,构建危险废物全链条管理体系。一是动态优化监管清单,结合辖区产业结构、企业产废规模及风险等级,建立重点监管单位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清单“应入尽入、动态精准”;依托危险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线上+线下”双重监管,保障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各环节可追溯。二是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通过法律法规宣讲与技术指导,帮助企业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督促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定期排查贮存设施风险,对隐患实行台账管理、限期整改,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三是开展专项排查整治,采取“企业自查+部门检查+随机抽查”模式,核查重点企业产废、贮存、转移、处置全流程;严厉打击非法产生、贮存、倾倒危险废物等行为,保持违法监管高压态势。
气象服务智慧化,夯实大气污染防治支撑。胶州市立足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关键影响,通过整合资源、协同联动、深化应用,构建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智慧网”。一是推进全域设施整合与数据共享,统筹规划全市气象探测设施,涵盖温度、湿度、大气成分等多要素观测设备,鼓励社会合法设施纳入共享体系;制定数据汇交标准,依托市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成员单位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设施利用率与信息传输质量。二是建立联席协同长效机制,由气象、发改、生态环境等9部门组成联席会议,通过定期会议统筹推进设施普查、规划编制、平台建设等工作;实施新建设施备案通报制度,统一登记管理站点信息,定期通报布局与产品名录,形成管理闭环。三是推动理论实践融合赋能,整合技术资源开展专业气象研究,依托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灾害探测信息共享;联动生态环境部门运用大气成分监测数据,结合交通气象信息优化重污染天气调度,形成“气象+行业”协同治理模式。
治水措施系统化,守护流域水环境质量。胶州市围绕水污染防治,从统筹推进、巡查监测、管护整治多维度发力,构建全流程治水体系。一是坚持顶格推进压实责任,由市环委会办公室牵头,每季度向市政府常务会汇报工作进展,邀请市政府领导现场调度突出问题,督导各单位落实整改要求。二是强化河道巡查排查隐患,采用“人工巡查+无人机+在线监测”手段,开展汛前、雨后巡查,重点排查新增污染源与管网破损、污水冒溢等问题,实施闭环管理并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见底见效。三是精准开展水质监测预警,对国省控断面每周取样检测,其他断面每月检测2次,结合在线自动监测站掌握水质趋势;对数据异常点位加密监测、分析研判,发现水质恶化倾向及时发布预警,开展溯源整治。四是深化河道管护削减污染,组织责任单位打捞河道漂浮物,督促住建部门推进雨污分流改造与管网清淤,水利部门清理岸线非法农林种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与汛期污水冒溢。
下一步,胶州市将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举措,深化各领域协同联动,推动监管更精准、服务更智慧、治理更高效,不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来源: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