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是四川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攻坚阶段,更是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窗口期。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外部环境和“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历史使命,“十五五”时期,四川省要进一步增强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现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目标 全力推进碳达峰行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逐年编制省、市(州)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节能降碳管理制度。
创新推动碳市场机制建设。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创新区域碳普惠机制,促进“碳惠天府”等发展,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综合试点和碳标识认证试点。
强化重点领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打造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城市、园区、企业和项目,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确保成都市、乐山市、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期完成国家碳达峰试点任务,有序开展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
加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应对。加强气候变化观测和风险监测评估,积极应对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强极端气候条件下基础设施、农牧业、林草业、水资源、人体健康等领域气候韧性。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优化调整空间结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水、大气、土壤、噪声、地下水等环境要素空间管理的统筹衔接。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聚焦六大优势产业以及钢铁、造纸、建材等传统产业,实施绿色升级改造以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新能源装备、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
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持续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清洁能源消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
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长江(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渠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大力推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大力推动中重型商用车新能源化,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提升盐泥、电解锰渣、赤泥、磷石膏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加强大气综合治理。强化精细管理和科技支撑,大力推进NOX与VOCs协同治理,加强重点工业企业深度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面源治理等,提升工业锅炉、炉窑清洁化生产水平,强化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禁烧管控。
稳固水环境治理成效。以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关注良好水体保护,聚焦重点小流域开展初期雨水削峰、汛期污染强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升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推进土壤安全利用。以支撑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为引领,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准入监管体系,加强涉重金属排放单位监管,持续推进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整治,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高风险地块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源头减量和无害化处置。强化危险废物监管,着力补齐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短板。
持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四区八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定标,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加快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
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高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全面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精准实施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横断山南段、岷江—横断山北段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设,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珍稀濒危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的保护,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湿地、“六江”生态廊道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等专项行动,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制度建设和统一监管。
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出台一批重大政策 在重大工程谋划方面,重点关注具有全国性作用或跨区域影响的重大工程,包括但不限于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项目、成渝地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环境质量持续提升项目、四川与周边省份毗邻区域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等。
在重大改革推进方面,应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示范效应,包括但不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资源环境权益交易价格改革、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等举措。
在重大政策制定方面,应突出解决生态环境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重大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川渝地区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意见、四川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四川省排污权交易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意见。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