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重庆璧山,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敲打着东林道小区的花枝,却未在透水沥青路上留下半片积水。雨水悄无声息地渗入地下,或汇入景观化的雨水花园——这一幕日常景象,正是璧山夏季直面强降雨却能“零大灾”的微观注脚。

作为长江上游典型的丘陵缺水地区,璧山既面临夏季高温干旱的长期困扰,又需应对短时强降雨引发的内涝风险。如今,这座城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水资源统筹调配与生态系统优化的“组合拳”,交出了一份气候适应型城市的治理样本。
海绵城市 让雨水“变害为宝”的生态密码 “以前下大雨,小区门口得蹚水走,现在就算下暴雨,路面也能保持干爽。”东林道小区居民的直观感受,源于璧山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度实践。在这座城市,雨水不再是“麻烦”,而是被纳入循环利用的生态资源。
东林道小区将海绵设施功能与景观环境融合,依托雨水花园打造了充满自然野趣的景观小品,雨水花园和透水铺装分布在小区内,雨水不会直接从步道流向管渠,而是先进入雨水花园或透水铺装滞留和渗透,多余的雨水可流入市政管网或调蓄池,可用于物业灌溉等。如此一来,既保证了路面干爽洁净,又让水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这种“渗、滞、蓄、用、排”的治理逻辑,正从居民小区延伸至城市全域。近年来,璧山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湖泊等“大海绵体”,因地制宜划分排水分区,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在净化雨水的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截至目前,璧山区累计建成达标排水分区12个,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城区面积21.2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约45%。在强降雨来临时,这些海绵设施如同城市的“弹性肌肤”,有效吸纳短时雨水,避免了传统管网“超负荷”引发的内涝灾害。
开源节流 破解缺水困境的水资源战略 璧山的防灾能力,不仅源于对雨水的“科学收纳”,更依赖于对水资源的“全局掌控”。作为无大江大河过境、无大型湖泊水库的缺水地区,璧山曾长期面临“夏汛冬旱”的矛盾——夏季强降雨易致内涝,而高温干旱又会导致水源短缺。为打破这一困境,璧山构建了“开源+节流+治污”的水资源治理体系。
在“开源”层面,2020年12月23日,重庆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开工。璧山境内为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线,从草街泵站提水到马尾坡高位水池,由北向南自流经千秋堰水库、盐井河水库,再从盐井河水库提水到新区水厂,再由新区加压站加压后输水至璧南水厂。
自今年3月起,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嘉陵江干线全线正式通水,嘉陵江的清波翻涌着漫过草街泵站,江水顺着11.6公里的“地下长龙”奔涌至璧山新区水厂。至此,璧山七十万居民的吃水问题有了保障,几千家企业的生产用水瓶颈就此打破。
“以前夏季高温时,农村高海拔地区常断水,河道生态基流也被挤占。”璧山区水旱灾害防御中心主任罗玉铃坦言,调水工程实施后,不仅群众用上了“放心水”,河道生态基流与农林灌溉用水也得到保障。
“节流”与“治污”则为水资源安全筑牢防线。璧山分批推进城区中水回用工程与15个镇街的中水处理设施建设,处理后的中水一部分用于城市循环利用,另一部分则流入河湖补充生态用水和景观用水。
目前,中水被广泛应用于璧山区市政环卫、道路冲洗、园林浇灌等场景,为城市供水系统“减负”成效显著,相当于为城市新增一座“隐形水库”。同时,通过关停污染企业与污染养殖场,璧山从源头切断了水源污染,让每一滴可用水都经得起检验。
这种“量质并重”的治理思路,让璧山在应对强降雨时,既能通过调蓄设施消纳雨水,又能通过稳定水源保障民生,避免了“涝后即旱”的连锁风险。
生态调节 通风活水构建的“城市凉岛” 行走在璧山黛山大道上,双向8车道旁的绿化廊道郁郁葱葱,途经7个城市公园的“绿网”与交通“路网”交织,清新的风顺着道路贯穿全城——这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颜值担当”,更是璧山应对极端天气的“生态防线”。
作为城市通风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黛山大道与河道两侧的绿化廊道共同保障了空气流通,在强降雨后加速水汽扩散,减少潮湿闷热天气引发的次生问题;而在高温季节,又能引导自然风为城市降温,缓解热岛效应。
水系的“活化”则让城市更具“抗灾弹性”。璧山在新区建设中坚持“逢沟不填,遇水架桥”原则,让秀湖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等多个水体均与璧南河联通,形成循环流动的“活水网络”。这些水体不仅是景观,更扮演着“天然调蓄池”与“冷源”的角色:强降雨时,水体可吸纳多余雨水,降低内涝压力;高温时,水体蒸发带动周边降温,形成局部“凉岛”。
截至目前,璧山城区已建成38座公园,全区绿地面积达2113万平方米,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水生态修复项目更入选“碳中和典型案例”——生态系统的完善,让城市在应对气候风险时拥有了“自然缓冲带”。
未雨绸缪 全链条筑牢防灾“安全网” 璧山的“零大灾”答卷,并非偶然的“运气”,而是源于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在强降雨来临前,璧山通过提升极端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提前做好防汛部署;在灾害应对中,海绵设施、调蓄工程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力,削减灾害影响;而在日常治理中,电力保供、森林防火与健康防护的“多线作战”,则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夏季高温与强降雨往往“相伴而生”,璧山一方面引导企业错峰用电、建设分布式电源,保障民生与生产用电;另一方面通过增加耐火耐旱树种、建设防火隔离带,防范森林火灾风险。同时,针对高温热浪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璧山多渠道发布健康预警,织密民生安全防护网。正如璧山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所言,下一步,璧山将继续整合多维度防灾规划,完善高温应急机制,让“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
从海绵城市的“毛细血管”到水资源配置的“主动脉”,从生态系统的“自然缓冲”到全链条的“风险防控”,璧山用实践证明:城市应对气候风险,既需要工程性措施的“硬支撑”,也离不开生态治理的“软保障”。这场夏季强降雨中的“零大灾”,不仅是一次防灾减灾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西部丘陵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
来源:重庆市璧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