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二道沙河畔碧水潺潺,游人漫步其间。这条曾经市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变身为如今的“幸福河”,正是包头市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生动写照。
几年前,因为水质差、味道大,二道沙河成了人们口中的“臭水河”,人经过时都得捂住鼻头、皱起眉头。作为黄河一级支流,二道沙河的生态环境不仅事关母亲河生态健康,更制约着城市发展、民生福祉。
为了让“沙河”变“清河”,包头给出的回答是:减量、提质、系统治理。治理过程中,包头市生态环境局对全市排水企业及污水处理厂,逐户调研,逐个攻坚,精准施策。经过治理,经尾闾工程流入二道沙河的水量大幅下降,水质有效提升,2024年入黄尾闾日均排水量较2020年锐减6万余吨,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包头还建设了占地面积728亩的二道沙河人工湿地,让沉睡的河道重新恢复生命力,成为百姓近水、亲水的城市打卡地。水清了,鸟来了,鱼多了,二道沙河湿地附近的垂钓园甚至有了钓鱼的人,曾经的“臭水河”焕发了新生。

二道沙河入黄口
包头市属于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10%,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包头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工业企业废水治理,是包头绕不开的选择。在华电包头分公司,企业实施了水源整改工程和废水资源化节水改造工程,成为国内电力行业第一批废水资源化示范电厂,为国内大型火力发电厂利用工业中水和城市污水作为水源提供了范例。工程投产运行后,每年可减少约1000万吨新鲜水的采用,废水排放量减少100万吨,氨氮减排量9吨,完全避免了对黄河水质和水量的影响。
近年来,包头市全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积极开展工业节水改造,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印发实施《包头市工业节水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2024年,完成13个重点工业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实现年节水量700万立方米;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型园区3个、节水标杆企业3户、节水型企业8户,市级节水型园区6个、节水型企业42户。积极落实“六大行动”,印发《2025年包头工业节水行动落实方案》,又制定了2025年新增火电行业节水能力150万立方米以上的目标。在钢铁、电力、稀土等重点行业实施深度治理工程,大幅削减废水排放与入河污染负荷。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一次次节水改造过程中,突破了发展的技术瓶颈,回答了缺水背景下与母亲河共生共荣的时代命题。
让城市废水“再就业”,摇身变成再生水,已经成为城市打开第二水源“阀门”的“金钥匙”。2025年,包头市率先印发《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再生水利用工作若干措施(试行)》,“再就业”的城市废水越来越多。推进16个再生水试点示范城市项目建设,在青山装备园区、九原工业园区、稀土高新区、昆区金属深加工园区建设4座兼具污水处理和深度净化功能的高品质再生水厂,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万立方米/日,新增工业污水处理能力10.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深度净化能力16万立方米/日,实现再生水“分质供水”,满足了企业使用高品质再生水的需求。
2022年、2023年包头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分别位列全国第15位与第7位,黄河干流水质自2016年起连续保持Ⅱ类。2024年,包头8个国考断面,自“十四五”以来首次实现100%达标,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87.5%、彻底消除劣Ⅴ类水体。这些数字,共同组成了当下绿水青山、钟灵毓秀的包头,编织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