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记者从百色市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了解到,截至当天,全市累计有365个内涝点,已消退243个,未消退尚有122个,主要集中在靖西市、德保县、田阳区等地;全市紧急安全避险转移1.0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963人。
10月18日,在靖西市新甲乡大甲街,村民有序通行于一座简易桥,桥两侧的工作人员不时监测水位。10月6日以来,这里已持续受淹10多天。“水是通过地下溶洞排出的。由于灾害影响,上游的水往下排,地下河的水还在往上冒。”新甲乡乡长李龙飞说,这座位于岩溶洼地的乡镇正面临双重排水难题。
大甲街中心小学300多名学生已被安全转移至附近幼儿园复课。家长需陪同孩子走过便民桥,去到临时教学点上课。沿街居民的生活也在逐步恢复,便利店、超市和菜市场正常营业,当地卫健部门定期检测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此前,靖西市3次台风累计降雨量最大达685.1毫米,为历史罕见。强降雨结束后,大部分地区积水迅速消退,但新甲乡大甲街这样的岩溶洼地退水较慢。
为何积水难退?“靖西属于峰丛洼地地貌,中间低、四周高,强降雨时四周的水都会汇集在洼地。”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百色学院讲师曾红春分析,当地下河入口被泥沙、树枝或垃圾堵塞时,地下水管道排水功能受阻,导致洼地积水难以消退。
“当前,全市大部分内涝点的水已开始消退,所有受淹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百色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物资保障科工作人员陆桂莹表示。广西岩溶山地面积约9.6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40.7%。裸露型岩溶区因入渗渠道填堵、地下河淤塞等问题,导致岩溶洼地内涝频发。
目前,百色部分内涝点的处置措施正在有序推进中,专家组正根据各点具体情况,科学研判成灾机理,精准制定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治理路径。该市将持续跟踪各点进展,动态优化应对内涝的治理方案:对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涝点,及时清除消水洞内的淤堵物,加快降水速度;在有条件的涝点搭建简易通行桥,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