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首站来到淮河王家坝闸,察看淮河水情,并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安徽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淮河干流骨干防洪工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淮河治理擘画了宏伟蓝图,指引着治淮事业阔步前行,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75年来,安徽持续开展大规模治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淮河保护治理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加快构建淮河流域现代化水网体系,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防洪保安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淮河流域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和“两头翘、中间洼”的干流河道地理条件,使得淮河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近年来,安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加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建设,推进全域水患治理,持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淮干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重大工程建成,淮干正阳关至峡山口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淮干王家坝至临淮岗段行洪区调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区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包浍河、史河、奎濉河、淠河、池河等支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快实施,11条流域内山洪沟防洪治理任务全面完成。
通过治理,淮河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淮干治理河段达到规划设计行洪能力,主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沿淮低洼地区排涝标准提升至5年至10年一遇,成功防御了2020年淮河流域性洪水和2024年编号洪水。
庄台和保庄圩,作为淮河行蓄洪区内特有的群众聚集地形式,是行蓄洪区内防御洪水侵袭的智慧体现。
安徽不断完善行蓄洪区防洪体系建设,在城西湖蓄洪区新建王截流、陈郢和濛洼安岗西等3个保庄圩,面积139.71平方公里,在濛洼蓄洪区新建老观西、老观北、郜台南、郜台北等4座庄台,台顶面积1.04平方公里,在邱家湖行洪区加固润赵、古城和城东湖新湖、胡姚、龙腾、陈圩、佛庵、彭桥、固镇等9个现有保庄圩堤防,长度78.53公里。
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淮河干流蓄滞洪区保庄圩堤防级别全面提升至2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
供水保障基础设施网络持续优化 2022年年底,国家水网重点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试通水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重构了安徽水资源配置格局。
引江济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7个县,受益范围7.37万平方公里。目前,引江济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已向淮河流域调水7.8亿立方米,向河南调水0.357亿立方米,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全面加快实施。预计至2030年,年引江水量可达35亿立方米左右。
驷马山灌区作为全国最大提水灌区,兼具引江灌溉、城乡供水等功能。2025年8月,驷马山滁河四级站干渠工程试通水,驷马山灌区提引的长江水一路向西北上,首次进入淮河流域定远县江巷水库,标志着安徽第二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南北向大动脉已经贯通。至此,安徽“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络基本建成。
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原因,安徽淮河以北地区地表水水源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下水水源氟、铁、锰超标以及早期供水规模小、设施老化、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南水北调东线、淮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的基础上,自2021年,启动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地表水水厂、兼并原有小型农村地下水水厂,构建皖北地区“大水源、大水厂、大管网”的供水格局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着力推进皖北地区城乡供水地下水源替换,确保“十四五”时期皖北地区6市28个县(市、区)3000万城乡居民喝上更安全健康的饮用水、基本不喝地下水,为皖北地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安徽还进一步加快实施新建怀洪新河灌区以及淠史杭灌区、茨淮新河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开工建设江巷灌区工程、阜阳闸枢纽等水源保障工程,实施淮河流域302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建成固镇县、霍山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
通过蓄、引、提、调等工程建设,安徽在淮河流域构建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多源共保的水资源配置网络,水网“最后一公里”更加有效畅通。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数字孪生水利建设,能够有力赋能水利工程管理,赋能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徽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数字孪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夯基提能行动工作要求,围绕强化“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小型水库雨水情自动测报全覆盖,非农业取水计量在线监测体系实现地表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和地下年取水量3万立方米全覆盖。
强化数据资源整合治理,夯实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基础。安徽重点围绕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及共建共享共用,按照轻量化整合思路,采用“一级部署、多级应用”模式,整合59个业务系统,构建“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应用系统、一张水利地图、一个中枢平台”的整体框架,形成省市县三级共用的安徽智慧水利系统,实现应用系统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促进水利管理精细化、调度决策智能化,数据底板进一步夯实。
安徽相继完成水利部数字孪生淠河、数字孪生引江济淮(蜀山枢纽至淠河干渠段)先行先试项目建设,建成数字孪生横排头枢纽和红石嘴枢纽等项目,有序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先行先试(引江济淮-江淮沟通段)、数字孪生梅山水库等项目建设。其中,数字孪生淠河-凤凰河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四预”、数字孪生引江济淮(蜀山枢纽至淠河干渠段)-数据-机理-知识三向驱动融合辅助区域水资源调度“四预”项目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应用案例和典型案例。
2021年、2023年,安徽“智慧水利”“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成果参展第四届、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强化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是确保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强有力支撑保障。
安徽坚持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先后制定、修订《安徽省用水权改革工作方案》《安徽省水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等,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用水权管理制度体系。推进用水权改革,建立全省统一用水权分配系统,实行用水权电子证照管理,开发网上“水权超市”,推动金安区入选水利部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现地级市用水权交易全覆盖。同时,明确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目标,省内跨行政区江河流域实现水量分配全覆盖;全省建成淮河流域取水在线监测点5455个,水资源监控和管理能力不断加强;开展节水行动,推进非常规水利用,提前完成“十四五”非常规水利用目标任务;创新出台“节水贷”“水权贷”金融服务政策,推出“节水产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
2024年,安徽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74.7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2.2%、36.6%。“合肥市:节水公园成为城市‘幸福绿地’”“淮北市:深化再生水利用配置改革再造‘第二水源’”入选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
河湖管理保护扎实推进 安徽持续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建立健全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省地联保协作机制、管护协同机制、涉河湖问题发现整治机制等,持续提升河湖管护能效。发布7道总河长令,部署开展“清江清河清湖”、引江济淮“清水北送”保护等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开展阻水片林等阻碍行洪问题清理整治,河湖面貌不断向好。
安徽全面完成淮河流域列人水普名录的419条河流、44个湖泊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并进一步开展名录以外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河湖水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目前已完成淮河流域11条河湖确权登记和淮河流域38条河流、43个湖泊的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涉河建设项目许可监管。
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安徽在淮河流域建成朔西湖(淮北市杜集区)、西淝河(亳州市)、五里河(颍上县)等省级幸福河湖160个和淮西湖(淮南谢家集区)、池河城区段(明光市)、沱河城区段(宿州埇桥区)等流域级幸福河湖21个,蚌埠市龙子湖建成水利部幸福河湖,霍山县但家庙河入选全国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建成的幸福河湖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水域岸线整洁、河湖生态良好、人文景观怡人、人水和谐共生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承载起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 安徽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
建立监测预警、调度评价全过程管控机制。安徽全面完成淮河流域464个河湖、2445个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状况排查工作。全省淮河流域14个重点河湖22个考核断面生态流量稳定达标。
安徽持续强化地下水超采治理,推进农村水系生态环境改善,创新开展“三水统筹”水润乡村建设试点工作。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地下水开采量较2020年减少27%,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较上一轮减少10%。
深入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十四五”以来,安徽共实施水土保持工程258个,总投资20.5亿元。截至2024年年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99.74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86条,2024年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1.87%,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确定的“十四五”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安徽在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考评中连续四年获优秀等次,全省9个县(区)被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14个(条)生产建设项目、生态清洁小流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成1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创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安徽探索搭建“皖土智配”平台并上线省级政务服务系统,促进土石方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降低水土流失风险。
六安市、宿州市等先后利用平台实现土石方高效利用;定远县完成全国首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增耕地,实现县域水土流失“降级减弱”、耕地保护“扩面增效”;金寨县完成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南陵县完成全省首单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进生态“颜值”变幸福“产值”。
牢记嘱托,逐梦江淮。安徽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殷切嘱托,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扎实推进淮河流域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工作,为淮河保护高质量发展贡献安徽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