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及其衍生风险的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以提升城市包容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的韧性理念,也正日益深入人心。然而,雨后排水不畅不仅给公众出行带来不便,还破坏了城市整体水环境。
面对城市“淹不起”也“淹不得”的难题,中国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立城市积涝灾害预警工作专班和专家团队,携手推进城市积涝风险预警试点建设。作为重庆大城市气象服务示范点的沙坪坝区,构建了该市首个数字化防汛决策指挥系统,在该市率先实现城市积涝点监测预警和交通信号灯智能实时联动。

重庆沙坪坝区住建部门提前将下水道井口打开,以确保泄水通畅。沙坪坝区气象局供图
在天津,气象部门持续优化城市积涝数值仿真模型,开展路网替管网的敏感性试验,解决了因排水管网资料缺失而无法模拟城市积涝积水风险的难题,以气象科技为城市洪涝灾害抵御能力与韧性重塑赋能。为推动极端强降水“预报”向“风险预警”转变,市气象局研发大城市尺度“10米级”暴雨积涝逐时快速循环同化的数值仿真模拟技术,提出综合考虑河网、路网、管网和社区等城市下垫面空间差异性的“三网一面”数值仿真模块化计算方法,突破了“大尺度暴雨模拟与评估难以兼顾时效性和高精度”的技术瓶颈,构建适用于多类型城市的暴雨积涝仿真模拟平台。

图为天津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城市暴雨内涝数值模型曹经福
如何促进雨水自然循环?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于2020年、2022年先后开展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对城区内所有道路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重点改造城区排水系统。通过对现有的雨污合流管道清淤改造,新建雨水、污水专用管道,实现雨污分流。简单来说,就是将雨水和生活污水分流排放:污水流向建好的处理厂,让相对洁净、可利用的雨水留存排入内河,作为天然景观用水,从而提高雨水处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施工期间,县气象局与县住建局建立气象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分析历史雨量和道路积水数据,为管网布设优化和应急处置力量调配提供科学依据。

白洋淀安新镇湿地公园的雨水分流景观池摄影:刘国乐
此外,要促进雨水自然循环,还需依托城市内部自然形成的沼泽、洼地、沟渠等地形地貌,建设生态雨水公园,实现吸水、蓄水、放水的功能。将适宜改造的地块通过人工挖掘和修整成为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和吸收来自建筑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雨水在植物、土壤的协同作用下得到净化,一部分渗入土壤,起到涵养地下水的作用,另一部分可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非饮用水。
雨水公园的建设思路,就是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对雨水进行收集,再通过暗沟汇水收水,形成蓄水池和生态湖,构建雨水内循环系统。星罗棋布的雨水公园,既是天然蓄水池,也是周边公众锻炼休闲的好去处。
2024年,联合国减灾署公布“世界韧性示范城市”名单,浙江省诸暨市成为继韩国仁川、菲律宾马尼拉、韩国蔚山之后,亚太地区第4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也是全国首个“世界韧性示范城市”。

2024年3月,浙江省诸暨市被联合国减灾署授予“世界韧性示范城市”称号。诸暨市气象局供图
根据世界韧性示范城市评选标准中“抗灾减灾十大要素”要求,为持续提升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的安全韧性水平,诸暨气象部门着力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赋能升级,支撑城市韧性建设。诸暨市气象局以“村安工程”为抓手,加密监测站网,完善针对极端天气的探空立体化监测设施;优化升级“影响提示、警戒提醒、精细预警、分级‘叫应’、实况通报”的五段式“梯次化”预报预警服务业务,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建立“城市易涝点”点对点预警“叫应”机制和气象临灾预警提醒机制。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