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马鞍山市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市,标志着该市城市生态治理迈入新阶段。为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马鞍山市携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深规院”),联合编制《马鞍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与《马鞍山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统称“规划及方案”)。通过“1个顶层规划+1个三年系统化实施方案+全过程技术咨询”的创新模式,为马鞍山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路径,不仅助力其高效推进示范市创建,更为全国同类城市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标杆,该规划及方案于2023年度斩获“安徽省推荐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评选二等奖”。
多维创新破题,构建特色海绵技术体系 规划及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始终立足马鞍山城市特质,以创新思维破解海绵城市建设难题,形成四大核心特色亮点。在机制创新层面,针对城市不同区域的生态基础与建设需求,构建“示范区-特色区-控制区-引导区”分区管控的全域推进路径,通过差异化管控策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从重点突破到全域覆盖的有序过渡,确保资源精准投放与建设成效最大化。
课题先导方面,聚焦马鞍山作为工业城市的典型特征,重点针对马钢厂区等大型工业区,深入研究面源污染成因与海绵化改造难点,最终形成适用于工业区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分类海绵化改造指引,为工业城市破解“生产与生态协同”难题提供技术支撑。
结合马鞍山多雨多矿的地理特点,规划及方案在排水防涝体系建设上突出“因地制宜”,创新构建“灰-绿-蓝”海绵空间协同体系——“灰”色基础设施保障排水底线,“绿”色海绵设施实现雨水渗透调蓄,“蓝”色水体系统增强生态调蓄能力,三者协同发力,显著提升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的韧性。
针对矿山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建设的协同难题,规划及方案进一步提出“科学施策”思路,形成“酸水不入城、泥水不入河、山水不入管”的治理技术体系,将矿山修复与海绵设施建设有机结合,既解决了矿山区域的污染治理问题,又提升了区域雨水调蓄能力,实现生态效益与海绵功能的双重提升。
“规划+实施”双轮驱动,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规划及方案并非单一的技术文本,而是一套“兼顾长远与当下、统筹规划与落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对马鞍山城市发展产生多维度积极影响。从规划层面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将示范市建设的目标指标、技术方案、工程项目、制度标准等核心内容纳入法定规划体系,不仅为马鞍山顺利通过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市绩效考核及验收筑牢基础,更建立起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让海绵理念从“短期示范”走向“长期融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刚性遵循。
从实施层面看,系统化实施方案以“面向落地”为核心导向,在专项规划框架下细化近期建设任务。通过量化分析每个建设项目的工程绩效的方式,明确项目对示范目标的贡献程度,有效指导示范达标片区创建与具体项目设计,解决了“规划与实施脱节”的行业痛点。例如,在示范片区建设中,方案通过精准测算雨水调蓄量、污染削减率等指标,确保每个项目都能精准对接示范要求,保障了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可衡量、可考核。
此外,“全过程技术咨询”的配套服务,为规划及方案的落地提供了持续保障。深规院团队全程参与项目前期论证、设计优化、施工指导等环节,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确保规划理念准确转化为实际工程效果。截至目前,依托该规划及方案,马鞍山已顺利推进多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落地,城市雨水渗透利用率显著提升,内涝积水点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来源:都市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