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安全挑战日益凸显,如何对优质水源地进行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正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核心议题。日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司长张学俭在“走进生命之源——品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公益论坛上表示,面对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水利任务,需大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能力,治理修复水土流失,以此保障防洪、供水、粮食及生态四大安全。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饮水安全的基础,而饮水安全是水资源利用的最终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王金生谈到,需要通过源头严格保护、系统综合治理、科学精细管理与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以保障人民群众长期饮用安全、优质、可持续的饮用水。
我国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被称为“水十条”,对我国饮水安全提出了新要求,将供水水质达标检测由自来水厂出口移至家庭水龙头。王金生指出,当前,自来水出厂后经历二次污染的风险较高,尤其是各地自来水管道型号、质量以及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达标难度。对此,他建议,各地公布自来水到水龙头的达标率。同时,保障饮水安全,还涉及管网改造,工程量巨大。另外,老百姓可以通过在水龙头加装净水器来提高饮用水安全性,但需注意按时更换滤芯或滤膜。
此外,王金生还提到,保障饮水安全需从观念到行动全面发力:一方面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饮水安全观念;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从源头筑牢水质安全防线,这是确保饮用水安全最直接、最根本的方式。
吉林大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肖长来教授详细介绍了长白山天然矿泉水的形成机制和独特优势。他表示,长白山矿泉水量大质优,与国际知名水源地相当。他也强调,长白山水资源开发需遵循限量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留住生态容量,避免单泉过度开采。
针对吉林省矿泉水资源保护,肖长来提出了多条举措,比如,科学划定矿泉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并设立清晰、规范的保护区标志;加大泉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坚持“合理利用、限量开发”原则,确保矿泉水资源可持续,留足生态流量;严禁破坏泉域周边植被,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提升植被覆盖率;建立健全天然矿泉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长效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与监管流程;扩大节水、用水、护水知识的宣传覆盖面,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严格遵守水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开发利用行为合法合规。
来源:中国青年报